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 正文

再误判中国外贸形势“世界工厂”或毁于一旦!

发布时间: 2012-10-31 09:10:20   作者:肖锋   来源: 本站原创  

前言:30年对外开放,中国制造的飞速发展或许超出了政府和西方的预料,我国由外汇匮乏大国变为储备大户,无论付出了多少代价——“世界工厂”之谓称当之无愧!在出口、投资、消费这经济“三驾马车”中,出口是最市场化、实业化、民企最多、受益面最广的一架。同时也是政府投入相对较小“一不小心成老大了”的一架。然而,近几年这架“马车”生病了,跑得越来越吃力了,症结何在?又该如何医治?如果误判病因,不及时救治,此“马”或会病入膏肓。

  》外贸困境到底病在哪里?

  误判一:海外需求骤降,根本病因在外部?理由:欧美债务危机,需求减少。现象:订单变小、变短,广交会也不旺了。

  不少记者问我:年年都说出口危机,出口量却年年创新高到底怎么回事?总量增长了企业还困难吗?

  需求问题其实不需讨论,事实就摆在那里:比如,07年次贷危机美国订单骤降,可09—10年出口就“报复性”增长;今年前三季度出口依然增长,06年美国人写了《没有中国制造的日子》,如今去欧美超市看下,“MADEINCHINA”商品占比并未明显下降!这说明什么呢?显然,海外刚需依旧或并未明显减少,再加上新兴市场的需求增量,这世界还是离不开中国制造,究其原因原也很简单:中国制造的性价比和规模暂无可替代。这也是年年喊危机,出口总量依然增长的主要原因,这个出口增量还会延续一定的时期。还要看到,中国出口是以传统消费品为主,是生活必需品,西方危机对这类商品需求的影响不应被随意夸大。但是,订单变小、变短也是事实,怎么造成的呢?其原因是,1,随着中国制造成本增加,海外买家风险加大,商家利润均被压缩所致。尽管中国制造性价比高,海外刚需依旧,但要知道经过30年发展,制造业成本也增加了十几甚至几十倍,“货”贵了自然就没那么容易卖;2,中国出口,中小企业数占比九成以上,规模超过六成,中小民企渐成出口主力。而现状是他们90%不接受信用支付,只能现款现货交易(T/T支付),90%采用FOB(离岸交付),这意味着什么呢?打个未必恰当的比喻,30年前深圳房价是每平米500元,买房不用按揭也OK,今天升到每平米20000元,首付比例升高几成,哪怕刚需依旧,这房子就很难卖了;要知道“MADEINCHINA”这么多年了,几乎是一成“按揭”也没有,情何以堪?这“货”还能好卖吗?其实发达国家之间的国际贸易“按揭”比例早就达70%以上,即信用支付是国际贸易重要结算方式。如果你敢让海外采购商赊销?销售情况和价格或会大不一样。

  中国外贸结算用T/T支付比例高,代表贸易金融业务被西方掌控;FOB(出口)CIF(进口)比例高,代表贸易物流订单被西方掌控,中国制造的利润都耗在“路”上了。而且,越是低货值商品,金融、物流、渠道等生产性服务业成本占比越高。从一达通平台数千家中小外贸企业实际运营数据看,平均每票货值约2-3万美元,各类环节成本占比达1/4强。即中国制造或有近万亿美元的产值花在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上,而且主要由发达国家受益。一达通创始人魏强参加了多次阿里巴巴出口通会员和网商会组织的营销会议,每次到会企业数百到过千家,会上魏强都要问:在座的老板,接受过L/C(信用证)或OA(赊销)的请举手?几乎场场都是应者寥寥。一达通平台上近万家企业的实际数据也验证了这个状况。

  出口总量增加中小企业就一定好过吗?未必,既然老外只能“现款现货”采购,出口商不愿也无法承担任何风险,采购风险和资金压力全部压在买家身上,这就导致1、减少采购量,卖完再进货;2、货比三家狠狠压价。这样一来,一连串的负面影响随之循环而来:生产、物流、金融、人工等成本因单笔订单规模缩小而增加,结果是:买卖商家利润被都压缩。最苦的首先是贴牌代工企业,因此加工贸易转一般贸易已渐成趋势;接着本来依靠市场差异化生存的中小企业,也感到巨大压力。不过,近期在热议美国制造回归问题时@深圳王子-2012:中国制造不仅仅是有规模优势,更具有产业聚集、产业配套、技术和人员素质等方面优势及产生交易成本较低、交货周期较短的综合优势。特别赞成眼下不用惧怕美国制造回归的判断,中国制造处于全球产业链中低端,关键在于生产性服务业落后!据【一达通珠三角中小企业外贸指数】统计,4000家样本企业,今年9月出口订单平均增幅达20%,而反映综合效益的情况的“中小企业外贸景气指数”只比8月微涨0.1。这也说明有订单,也难赚钱的原因!,更需注意的是,近年国内投资泡沫加大,直接导致制造业成本增速加快。难怪有小企业老板说,过去勤奋一年的收益还可添点设备买些房,如今十个小老板合起来也买不起一套“豪宅”。制造成本继续增长始终是趋势,怎么办?

  由此可见,把出口不振的原因推向外部需求是不负责任的,内部因素不能被忽视,首当其冲是解决金融对实体经济、中小企业支持上的严重缺失。

  误判二,产品附加值低,被淘汰是自然的?

  不少专家把中国出口困境归于产品附加值低,要淘汰“低端的制造业”,尽快倡导“中国创造”,出口转型的根本是“贴牌“转“品牌”、“低端”转“高端”。真要拜托专家们走进中小企业看看。郭台铭很有钱吧,富士康难道不想升级打造“苹果”?而甘愿制造“苹果”?小企业有多大能力去转型高科技?再说,德国做螺丝也有“百年老店”,中国有多少人口?非要去玩高科技?再说,面对如此庞大的传统消费品市场,几十年积累的传统产业集群配套,中国可以说放弃吗?道理不多说,还是举例吧:深圳宝安某出口企业遇到一新客户下订单,期望赊销60天,出口商不答应,此单被台商拿去,涨价15%成交,采购的还是这家出口商的货;在一次论坛上,魏强讲“阿里虚拟信用卡”功能,某出口商插话:有个老客户下给我一个大订单,要求赊销90天,我无法接受也没钱压货,但订单太有诱惑啊,可以降低我的生产成本,无奈主动找一同行的香港商家接下此单,结果,港商获得此单利润的90%,我也认了。。。。。。,诸如此类案例已不是个别现象,这些不能说是中国制造产品本身的问题吧?连大众媒体【凤凰卫视】在8月[大政商道]中也编排了“赊销下的外贸新挑战”的专题节目,说明“赊销”困境已是普遍现象。可看看企业怎么说?http://v.ifeng.com/news/finance/201208/8fc5f430-7a0e-4dbd-a7ae-906b62b6b96e.shtml

  这里不是反对发展高附加值中国创造,但何时转型更多是企业根据自身能力决定,我们也看到同样的商品,不同的交易条件,特别是支付条件,其市场价值就会发生改变,一味地以发展高新科技为理由,压缩传统制造业的生存空间,并不符合中国国情,尽管沿海地区土地物价等成本增长过快,还有广阔的中西部地区发展空间,而我们看到的似乎全国处处都在喊着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难道真要让传统制造业流向越南、柬埔寨?

  误判三,贸易顺差大,老外“不高兴”?

  最近看到很多海外媒体和机构的研究机构报告,大意多是指责中国政府“不地道”,你们出口这么多,还在搞补贴?贸易顺差太大。也有海外媒体说:中美贸易顺差297亿美元,与美国GDP达14万亿美元比,是小儿科,中国制造对世界经济的贡献远没有想象中的大,你们进口多才是贡献大。看到这些论调,感觉实属荒唐。没错,中美货物贸易顺差是近300亿美元,但为何西方不提服务贸易逆差呢?这么说吧,美国4万亿GDP中,服务业占比超过75%,与“中国制造”(含进口)相关的国际金融、海运、渠道、包括美国国内消费相配套的服务业收益有多少?占美GDP比例又有多大?应该说:中国“世界工厂”对世界经济的贡献,被严重低估。当然,中国服务业起步晚、分散、落后也是事实,但西方得了便宜却不认账就更“不地道”。不要以为扩大“中国制造”让世界“很烦恼”,老外是嘴上“不高兴”心里“偷着乐”,夸大货物贸易顺差的作用,是为了时不时给你来点保护主义措施,有没有专家学者能计算下?3.6万亿美元中国外贸,近2万亿美元的出口,对世界经济的实际贡献到底有几何?

  今年初在深圳互联网峰会上,IMF副主席原中国银行副行长朱民展示几幅世界经济地图,1、货物贸易世界版图——中国和美国所占面积相当;2、国际金融世界版图——中国与欧美对比,实属“小儿科”,面积占比不到前者1/8。不久前,中远巨亏,老总道歉希望政府资助,抱怨航运市场不好,而世界航运大鳄马士基却依然赚钱。我们的服务贸易统计有大缺陷,比如,外管局是以中远收到多少外汇运费和中行外汇结算额是多少来统计服务贸易数额,但服务贸易生产率或收益率是多少呢?:却无法统计。即比如同为100万美元的海运订单,中远集团与马士基的收益率或相差巨大。同理100万美元的国际贸易结算数,贸易金融的中间业务收益(含贷款、票据、手续费、保险等)中国银行与汇丰、花旗收益率也大不相同。这种统计的意义何在?西方出口大国美、德、日等,生产性服务业发达,有的甚至不按WTO规则统计传统服务贸易数字,是否有意规避在对华贸易产业链中巨大的服务贸易逆差呢?缘由不得而知,但却不断听到的是他们抨击中国贸易顺差大声音。

  总之,当90%买家希望赊销,而90%的卖家只接受现款现货的矛盾日益突出;当贸易被细分,环节成本不断上升,而小企业凭借自身能力又难以改变,中国制造的利润空间就会越来越小;当无利可图时,出口企业,特别中小企业将难以维系下去,“世界工厂”或毁于一旦。

  》对症下药,提升“中国服务”。

  其实上述判断并不是新发现,远的不说,亚洲四小龙,那一个没有走过由制造业驱动-服务业驱动-服务+创新驱动的发展轨迹?郎咸平6+1理论早几年就提出了,大意是以制造业利润驱动的中国出口,在整个外贸产业链中收益甚微,只是如何提升服务业水平?教授们没有解决。毫无疑问,现在是到了提升“中国服务”的时候了!当然发达国家现代服务业比我国起步早几十年,要赶超并非易事,传统的国际营销、金融、海运、渠道、保险乃至品牌设计等服务业领域中国处于绝对弱势地位,但是,随着互联网IT技术的出现,外贸电子商务应用为我们提供了快速缩短差距甚至赶超的契机。

  记得上世纪80、90年代,我国对外交流困难,那时尽管制造成本很低,市场营销是成交的关键,信息闭塞成为出口最大障碍。我那会去香港,看到很多7-8个人的小贸易公司,产品目录有一寸厚,很多订单和利润是由这些“皮包公司”掌控。到了本世纪初,以阿里巴巴、焦点科技等为主的“介绍式”外贸B2B电子商务平台的出现,打破了信息闭塞难关,展示了市场价值。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现在,不仅香港那些贸易公司逐渐退出市场,就连西方某些大型综合商社的日子也大不如前。

  今天,外贸成交的关键已由市场营销转向环节服务,还是借助互联网,类似阿里一达通模式的“介入式”外贸B2B电子商务平台出现了。所谓“介入式”外贸B2B平台,是指平台直接介入外贸进出口业务流程服务。这类平台一方面是海内外商家进出口业务流程的外包商,另一方面是银行、码头、保险公司、船公司商业服务机构以及海关、国检、外管、国税等政府服务机构的“大客户”。它是依据专业、规模和高效的运作,不分地域地“团购”具有共性的各类进出口服务。可以说这是中国原发性创新的“企业服务超市”商业模式。限于篇幅,这里重点谈谈“介入式”外贸B2B平台的贸易金融服务创新。

  众所周知,中小企业融资难,特别是中小企业贸易融资是世界性难题,其难点在如何为金融机构解决贷款的“风险+成本”瓶颈。贸易融资具有自偿性,第一还款源是贸易本身的应收账款或货物。而“介入式”外贸B2B平台,正是由于介入交易过程,了解贸易真实性,为银行解决了风险判断难题,同时,集中处理各类融资需求,为银行解决了贷前、贷中及贷后的运营成本难题,使得原本只适合大企业、大商社的“贸易融资”产品,覆盖到更多的中小贸易商家,在互联网时代,更好地满足了贸易细分化、服务集约化的发展趋势,可以说“介入式”外贸B2B平台,是贸易金融产品的“渠道”创新,也有人把它称为供应链金融服务。现在,一达通与银行、信保公司等金融机构联合推出的贸易金融产品,基本覆盖所有外贸金融需求,而且对中小商家真正实现了无需固定资产抵押担保的“保理式”融资。今年上半年共发放贷款16000笔贷款累计发放额达8亿人民币,且坏账率极低。特别是今年8月试行的“阿里巴巴虚拟信用卡”(暂名)受到广泛关注。其大意是借助互联网和“介入式”一达通平台,为海外买家实现“赊销”服务,这个创新不仅解决了中小企业贸易融资难题,也将原本由外资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掌控的贸易金融中间业务,转为由中国金融机构完成,大大提升了我国金融机构的收益。同时,也因为金融的作用,使得我国的国际物流订单占有率提升(更多的出口可以实现CIF报价)。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贸易金融是先有贸易,后有金融,可以说是100%的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落地中小企业。(附:阿里巴巴B2B信用卡产品介绍:http://www.onetouch.cn/cn/foreigntrade/default.aspx?n=105003006001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期,我们也欣慰地看到,国务院出台促进外贸增长的“国八条”,鼓励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贸易易便利化、开拓新兴市场等系列措施,明确了提升中国服务的方向。这必将促进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的转型和提升。

  》政策落地急需市场化的“操盘手”。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外贸发展方式转型,缺少的不是概念,也不是财力,而是市场化的“操盘手”!政府高层政策好比“高压电源”,通常可以直接对接同样是“高压等级负载”的“大客户”或国企,可怎么把“高压电源”安全的输送到“低压等级负载”的中小用户?如何点亮“万家灯火”呢?这就需要依靠类似“变压器”或者说是专业化、市场化的“操盘手”。外贸“国八条”也好、政府外贸主管部门的政策也罢,虽然是非商业性盈利机构,但也就像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开展贸易融资一样,需要控制政策执行的风险和成本。只有这样才能安全高效地进行普及推广。比如,几个月前海关总署在各大口岸试行“无纸化通关”,上海海关选择了十几家大企业,深圳海关也在华为等大企业试用,效果显著,效率提升超过50%。可是这个政策如何覆盖中小企业呢?中小企业分散,专业能力弱,违规风险高难以对接,但如果政策不能对接,中小企业不仅无法享受政策待遇,甚至加大了与大企业的差距,会造成实际的不公平竞争环境。此外,包括海关、国检、国税、外管等外贸职能部门都存在国家有限资源与日益增长的业务量;高效服务与严格监管的矛盾。而借助市场化的服务中介机构(含“介入式”外贸B2B平台),是可以有效缓解这些矛盾的。其在发达国家这也已被证明是十分有效的措施。这样做也可以看做是政府性服务外包,是政府性服务得社会化、市场化前移。它不仅可以提升政府服务效率,也大大减少政府行政开支。

  可喜的是,国家已经在着手推进这项工作,今年6月国家发改委牵头(联合财政部、商务部、海关等八部委),召集国内外专家,评选出一批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项目,阿里一达通【中小企业国际贸易电子商务服务项目】也位列其中;同时,阿里一达通【中小企业外贸公共服务平台示范项目】也入选广东省和工信部示范项目。更受鼓舞的是,就在本月22号,根据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省长朱小丹、副省长招玉芳的指示精神,广东省外贸厅组织全省各地市外贸主管领导和企业,在深圳一达通公司召开:【深圳一达通外贸新业态】现场会,会上相关领导充分肯定了一达通模式的创新尝试,指出这是我省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典型平台。尽管以一达通当前的规模和作用,远无法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这些荣誉的取得,除了阿里一达通坚持创新11年,小有成绩外,更离不开深圳市政府、阿里巴巴集团、市各相关商协会、以及关注我们的媒体朋友,网友们的大力支持。也预示着电子商务应用,已经由商业零售业的“营销+网购”跨入生产性服务业的“交易+服务”的崭新阶段。

  》“操盘手”需要配套改革的“尚方宝剑”。

  虽然国家在推动电子商务示范项目的发展,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仅有示范的名牌,不配套相应的示范政策,“操盘手”也很难放开手脚大干。我们期盼相关政府部门给予示范平台相应的配套示范政策,这就好比授予一柄改革创新的“尚方宝剑”,用以加快示范创新的步伐。我们期盼尽出台类似【电子商务示范平台试行指导意见】的文件,在符合我国外贸法律,保障市场公平原则且不改变现有财税体系的前提下,给予具体示范政策。

  具体政策诉求大致有三个方面:1、海关、国税、国检、外管四大外贸职能部门对示范平台实施按比例监管考核(区别于单一进出口收发货人)2、四大外贸职能部门与示范平台实施专组专柜服务,最好是实现系统对接,提升监管服务效率3、对示范平台非主观原因出现的与旧的管理规则冲突或事先未知的失误时,给予一定的“宽容度”,允许示范平台大胆创新通关便利化措施。对实际运行状况进行综合评估,利则兴、弊则弃。真正起到示范效果。(当然,在试行指导意见的大原则下,四大外贸职能部门具体的相关示范政策和方式仍需细化探讨。据悉【北京对外经贸大学】亦有意联合国务院政研室,国家发改委组织专家学者、企业代表、政府职能部门召开专业的研讨会,通过网络也可以收集更多外贸企业的实际诉求,共同推动外贸监管服务方式的改革)

  当然,所谓示范平台,只是一种新尝试,最终是为了推动更多好的“介入式”外贸B2B平台、供应链管理服务企业和其它中介服务机构,通过市场化的竞争,获得包括政府在内的市场及客户的认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我国外贸发展方式转型,提升国际竞争力。最后还要提一下,我国除了是国际贸易出口大国,同时也是国际贸易消费大国,“介入式”外贸B2B服务平台,供应链管理服务企业等,不仅可以支持出口,也一样能完成进口服务,对促进我国外贸进出口平衡发展同样具有实际作用。

  (此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所属机构)


网站首页 | PMI指数 | 物流信息 | 物流科技 | 生产资料 | 钢铁信息 | 能源信息 | 汽车信息 | 中心介绍 | 要闻 | 图片 | 综合物流 | 现代物流 | 视频中心 | 后台登录

Copyright© 中国物流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西大街46号

联系我们 电话:010-65133322-6405 信箱:tjp@clic.org.cn QQ群 534151542 京ICP备170490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