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定一:物流业处于转型升级阵痛期
在日前举行的2013中国物流与采购信息化推进大会上,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戴定一指出,当前物流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阵痛期,信息化投资呈现出一轮新的高潮。由于技术的创新加快,市场需求的多样化,物流信息化的深度和广度已今非昔比。但是,对于信息化未来的发展方向,也出现越来越多的困惑。因此,探索物流及信息化基础层面的规律已成为迫切的需要。
近年来,EDI开创了物流信息化的历史,突出了平台地位;MIS/ERP实现了网络、流程的管控信息化;互联网再次推动平台建设,并创新了公共服务和资源整合。那么,我们即将迎来的智能物流将带来什么?戴定一认为,智能化仍将围绕网络、流程和信息平台,网络智能化的基础是对资源管控的范围扩展到与资源相关环境的变化,流程智能化的核心是把握解决方案形成的规律,提高流程管理的效率和精细化水平,平台的智能化方向是模块化、嵌入式,将标准的公共服务结合到个性化的应用系统中去。
戴定一指出,物流信息化的发展源自技术和价值的两轮驱动。网络、流程、公共平台是信息化的核心,网络信息化将偏重于资源(资产)管控和调度,主要解决资源整合与资产效率问题,流程信息化偏重于流程环节的协同,流程透明化为服务的优化和价值创新提供基础,而公共平台则是网络与流程的桥梁,核心是公共服务提炼及其标准化。戴定一还提出了物流信息化发展的四大方向。
第一是基础服务市场的网络信息化。基础服务市场的主要矛盾是资源有余、网络不足,表现为“小、散、乱、差”,因此用信息化(结合标准化)实现资源整合、网络化是必经之路。实践中的探索形式很多,但基本上是把标准化要求固化在信息系统中,采用统一系统实现资源的网络化整合,现在已经体现出网络化的竞争优势,预计整合趋势会加快。例如德邦为代表的企业信息系统,传化、林安为代表的园区信息系统,卡行天下为代表的专线联盟信息系统。
第二是专业物流市场的流程信息化。从流程的透明化开始,逐步呈现运行智能化、方案敏捷化,处理非标准订单能力提高。专业物流开始摆脱依靠作业性服务生存发展的模式,转为通过仓储和运输能力获取订单,盈利则是靠流程优化和管控以及增值服务的融合。流程中动态的信息采集增加,物流信息越来越突出时空属性,成为精细化管理的基础。例如,以中石化销售公司为代表的产业物流信息化重点在于流程,不断扩大在流程的各环节采集信息,用于安全管理、供应商管理、绩效考核、优化、预警等,实现了安全与效益的双赢;九州通医药物流是覆盖供应链全流程的信息化典范,从仓储、运输管理扩展到采购、批发、零售、配送、财务等各环节,提升产业链的竞争力,最终体现在对于市场的控制和对于资源的控制,供应链的价值已不再停留于物流成本。
第三是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开始出现机会。长期以来公共信息平台滞后,主要原因是具有行政背景的平台建设力量过强,但因此类平台的商业价值无法在竞争中形成、发展,也容易造成新的条块分割市场,失败的案例很多。近年来行政性平台建设的步伐有所放慢,反而使得一些基于市场的平台有了发展的机会,并显示出生命力和竞争力。例如浙江省交通运输物流信息服务中心的平台是有行政背景的,取得成功很难,但是其基本经验是紧紧围绕数据交换与共享开拓公共服务的创新,促进数据交换的一系列标准,并把服务定位在标准化服务。汇通天下、易流等民营的技术服务平台渐入佳境,开始形成平台服务的模块化、嵌入式模式,可能引领平台的发展趋势。
第四是物流信息化的技术架构转为以移动互联网为基础,使物流信息系统“动起来”。动态数据采集、传输,基于数据开发的实时管控应用正显示出价值创新的前景。其中智能终端得到空前重视,成为硬件市场的热点。身份识别、定位技术与移动通信技术集成是物流智能终端的基本架构。再按照需求增加传感(采集信息)器,即成为专用智能物流终端。在整个系统设计中,管理颗粒度、定位精度和频率、无线通信标准也成为重要的基础要素。同时,大数据时代意识渐强,出现了基于数据资源的经济增长方式,开始重视数据采集和处理方法与技术,物流数据的时空属性凸现,动态“数据地图”成为核心竞争力,新价值的实现最终还是要靠用信息技术实现对资源的管理创新。
- 上一篇:蔡进:要特别控制产能过快释放
- 上一篇:物流业整体突破信息化仍是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