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现代物流 > 跨境 > 正文

监管跨境电商很难吗?

发布时间: 2017-05-03 09:14:13   作者:见习记者 李羽佳 本报记者 康传义   来源: 陕西日报  

  自央视“3·15”晚会曝光核污染区食品借跨境电商进入国内市场后,百姓对跨境食品的关注越来越高。这些进口食品到底从何而来,是质量确实胜国内产品一筹,还是“外来和尚好念经”?在分辨进口食品的真假方面,消费者的肉眼难成“火眼金睛”,政府部门的监管成为百姓能信赖的最后一道安全线。

   保证质量需要从源头抓起,而跨境电商在入境源头上这一“跨”给监管增添了更多的障碍。线下的商品实实在在,看得到摸得着,还有食药监、工商局等部门的不定期抽检,“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而电商办公地点隐蔽,同时还缺少相关资质的认定,除过入境海关并没有管理部门的后续检查,密密麻麻的外国文字更是让人真假难辨。如此一来,跨境商品也就成了质量问题的“重灾区”。

  相关专家分析认为,琳琅满目的跨境商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种是在采购过程中买到了当地的假货或者是有质量问题的商品,另一种是国内生产的商品为了沾上些“洋气”,贴上满是外文的标签到海关走一遭。由于国外造假成本高,采购国外的假货也并不减少采买成本,第一种情况并不普遍,第二种情况是跨境电商中常见的问题,这让溯源成为监管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

  从这种意义上说,与其在出现问题时严惩重罚,不如建立起完善的溯源体系,在商品进入时就严把质量关,让国货回归国产,洋货有源可查。



网站首页 | PMI指数 | 物流信息 | 物流科技 | 生产资料 | 钢铁信息 | 能源信息 | 汽车信息 | 中心介绍 | 要闻 | 图片 | 综合物流 | 现代物流 | 视频中心 | 后台登录

Copyright© 中国物流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西大街46号

联系我们 电话:010-65133322-6405 信箱:tjp@clic.org.cn QQ群 534151542 京ICP备170490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