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晓晓
兔兔那么可爱,我们要不要吃兔兔?若说这一问题尚且可用人道主义精神解决,那么在我国法规的明确要求下,关于“兔兔那么可爱,要不要用它来做化妆品实验”的一切争论都只能是徒劳。
在中国,动物实验作为化妆品毒理性检测的必要环节,也成为众多“反动物实验”进口品入华的一大门槛。不过,蓬勃发展的跨境电商则为它们打开了一扇窗。
当下,通过以保税仓模式为主的跨境电商,大批“反动物实验”进口品得以落地中国。典型如,5月份刚刚进入中国市场的德国世家。而在同月的美博会(CIBE)上,晓晓亦多次被澳洲馆及意大利馆的进口品参展商告知,“目前我们仅通过跨境电商渠道售卖。”
那么,问题来了,通过跨境电商渠道进入中国的化妆品不需要动物实验吗?我们来捋一捋。
“特证”和“进口非特备案”必须进行动物实验?
目前,《化妆品行政许可检验管理办法》(国食药监许[2010]82号)对化妆品新原料使用、国产特殊用途化妆品生产和首次进口化妆品已做出明确规定,包含检验项目分微生物检验项目、卫生化学检验项目、毒理学试验项目、人体安全性检验项目以及防晒化妆品防晒效果人体试验项目。
其中,毒理学实验项目即包含“动物实验”,通常需要利用啮齿类动物或者兔子作为试验品,包括皮肤、眼睛的刺激性测试,而这些测试可能让动物致死。
2013年12月16日,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的“关于调整化妆品注册备案管理有关事宜的通告”(2013年第10号)中指出,2014年6月30日起,国产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参照《关于印发化妆品中可能存在的安全性风险物质风险评估指南的通知》(国食药监许〔2010〕339号)要求进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结果能够充分确认产品安全性的,可免予产品的相关毒理学试验。
也就是说,目前国产非特殊用途化妆品无强制性动物实验要求,而进口/国产特殊用途化妆品以及进口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必须采取相关动物实验。
对跨境电商渠道的进口化妆品暂未要求符合国内标准?
“国家对于动物测试方面的要求主要是在注册和法规层面。”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称,目前,通过跨境电商进入中国的化妆品暂时未有在国内注册(注:取得进口特殊化妆品行政许可和完成进口非特殊化妆品备案)的规定,因此也就没有强制动物实验的要求。
去年,商务部发言人表示,对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商品将按照个人物品监管,并于2018年1月1日正式实施。
“按照个人物品监管”意味着跨境电商不再受制于一般贸易进行监管,对该渠道的进口品来说将是一大利好。上述业内人士告诉晓晓,按照一般贸易的货物监管模式,商品在进入中国之前必须取得批件,生产和检验要求符合国内标准,也必须按国内标准进行必要的动物实验。
不过,根据现行的监管规定,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商品暂时按照个人物品监管,虽然实施了必要的检疫,但并未要求其符合国内标准,也未执行货物进口的检验要求。
“跨境电商发展得太快,国家监管部门还未对其定性。”上述业内人士表示,目前还处于过渡期。不过,未来一般贸易和跨境电商进行统一监管一定是大势所趋,但是如何监管现在还不好说。
跨境电商成“反动物实验者”的乐土
若仅是法律层面的问题,那么企业进驻中国市场只需对标准做出修改即可,最主要的问题是对品牌理念及价值观的颠覆。
虽然,与药品一样,动物实验应用于美容产品中同样是为了测试产品安全性。但作为非生命必要类项目,受到了众多动物保护组织的强烈抵制。
众所知周,The body shop因坚持反对动物实验无缘中国市场。去年,资生堂旗下彩妆品牌NARS为了开拓中国市场,不得不在“动物实验”上做出妥协,却一度掀起国外粉丝的抵制风波。
NARS南京店
自今年国家部门对跨境电商进行“松绑”以来,不仅缩短通关流程,降低了跨境电商的运营成本,同时为“反动物实验者”创造了一片乐土,既能试水庞大的中国市场,又保全了品牌本身的价值理念,大大降低了品牌运营风险。
事实上,欧盟等国外市场因较为成熟的环保理念,对化妆品相关动物实验已有明确的法律禁止。据悉,欧盟自2013年3月11日后就禁止销售采用动物做实验品的美容产品。无论是欧洲生产还是欧盟外生产的美容产品,凡是使用动物实验或者包括动物实验成分的,均不得在欧盟销售。
在欧盟的推动下,以色列、印度、澳大利亚也明确禁止将化妆品进行动物测试。韩国则采取放宽的态度,韩国食品药品安全部(MFDS)于2013年12月31日发布《功能性化妆品审查相关规定》部分修订告示案(告示第2013-263号),正式批准了动物替代实验在功能性化妆品安全性证明中的运用。
虽然,禁止动物实验在中国市场还未施行,但从全球趋势来看或许也是未来法规发展的方向。欧莱雅、强生等外资集团旗下不少品牌均在中国官网上表明态度,例如露得清品牌官网声明“除了法律或法规要求外,露得清并不会为旗下产品或成分进行动物测试。露得清不会对产品的质量或安全做出妥协,也不会停止寻求能替代动物测试的方法。”
不仅是欧莱雅、强生等国际企业,本土企业如伽蓝集团等亦积极研究可替代动物实验的技术,以便在法规完善前,做好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