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浩俊:1月份PMI回落并不意外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1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4%,连续四个月保持在50%的“枯荣线”以上,表明经济走势平稳。
能够在外围环境依然很不乐观、形势十分严峻的大背景下,保持经济的平稳有序增长,不出现大起大落现象,确实相当不容易。
但是,从1月份PMI的实际表现来看,比去年12月回落0.2个百分点,似乎又不如预想的那么乐观、那么令人放心。更重要的,从各个分项指标来看,也出现了有升有降现象。特别是生产指数和从业人员指数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下降幅度分别达到0.7和1.2个百分点,还是让人感到有些意外和担心。
生产指数是反映产品产量增减变动方向和幅度的一种动态指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生产景气度。生产指数上升,意味着产品产量在上升、企业的景气度高。反之,则下降和景气度低。1月份的生产指数下降0.7个百分点,意味着市场需求并不乐观,导致企业开工率不高,生产不旺。
正是由于企业生产景气度的不高,也直接反映到了就业和用工方面。1月份的从业人员指数为47.8%,不仅比上月下降了1.2个百分点,而且连续8个月位于临界点以下,表明制造企业用工量持续减少。对中国这样以制造业为主的国家来说,制造业用工状况得不到改善,用工量不增反减,对就业是会形成很大的压力的。今年以来,没有出现往年那样的“用工荒”,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制造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生产和从业两个最重要的指标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他指标上升的作用与意义也就打了很大的折扣了。因为,其他所有指标都要最终反映到这两项指标上来。只要这两项指标不出现明显改善,甚至不升反降,就说明经济状况没有真正得到改善,没有完全进入平稳增长和复苏的轨道。
即便从上升的指标来看,其内部结构也不平衡。以新订单指数为例,虽然新订单指数为51.6%,比上月上升0.4个百分点,为2012年5月以来的最高点。但是,反映制造业外贸情况的新出口订单指数为48.5%,比上月下降1.5个百分点,使刚刚达到临界点的新出口订单指数,又重新滑落至临界点以下。这也意味着,外贸出口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这也是外贸出口大省都在纷纷下调指标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改变这种状况,使出口不至于拖中国经济的后腿,是值得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而从企业规模的角度分析,大型企业PMI为51.3%,比上月小幅上升0.2个百分点,连续5个月位于临界点以上;中、小型企业PMI分别为49.7%和46.2%,比上月下降0.2和1.9个百分点,位于临界点以下。这种大热小冷、大旺小衰的现象,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就一直没有改变过。一方面,说明中小企业适应市场变化、应对外部压力的能力差;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小企业发展的环境不佳,得到的支持不够。特别是融资环境,多数中小企业都已经被融资难、融资成本高压得喘不过气来了。再加上物价不断上涨、生产成本不断上升,能够苟延残喘,不立即倒掉,已经相当不容易了。
为什么生产指数和从业人员指数都出现下降的现象,很大程度上,与中小企业不景气、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密切相关。
也正因为如此,1月份PMI出现回落,并不令人意外。首先,说明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并不牢固。PMI连续4个月保持在“枯荣线”以上,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投资拉动的结果,特别是铁路、交通、城市建设等非生产性投资仍是经济企跌回稳的主动力量。在制造业没有真正复苏的情况下,经济要想全面复苏,并不具备基础。
第二,说明经济回暖的结构还存在很大的矛盾。在这个问题上,中小企业困难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中小企业仍然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必须引起决策层的关注与重视。春节过后,如果这一状况仍得不到改变,将直接影响就业状况的改善和居民收入的提高。
第三,外部形势对中国经济的复苏影响越来越大。一方面,美国、日本等国家相继推出宽松政策,给人民币升值带来了很大压力,直接影响中国产品的出口;另一方面,全球流动性过剩的矛盾更加尖锐,输入型通胀压力更大,生产成本上升的矛盾更加突出。
所以,如何作出应对之策,如何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步伐的加快,如何更加灵活地把握与运用政策手段、如何适应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不仅要立足眼前,更要着眼未来,不仅要考虑局部,更杂谋划全局。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避免可能出现的矛盾与问题、减少可能出现的损失与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