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I淡季回落不改复苏
3月1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发布的2013年2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1%,连续5个月保持在50%以上,我们评论如下:
季节性回落不改复苏格局。由于春节错位因素的影响,如果单从单月环比来看,会受到季节性因素影响,因此我们认为,将1月、2月数据结合来看更为合理。今年1-2月,PMI均值为50.25,环比去年12月下跌0.35个百分点,远好于季节性。2006年以来,1-2月PMI均值环比平均下跌0.4个百分点,扣除2009年环比大幅6个百分点异常值后(由于4万亿投资的刺激),平均回落1.4个百分点。今年1-2月PMI指数回落好于季节性,也连续5个月维持在50%以上,表明制造业仍有增长动能。
分项来看,2013年2月,构成制造业PMI的5个分类指数普遍回落。同样由于春节因素的影响,我们认为,应该将1月与2月的数据结合起来比较,总体而言,各分项指数普遍好于季节性。
从需求来看,新出口订单指数主导需求回落。1-2月新出口订单指数均值为47.9%,比12月下降2.1个百分点,落临界点以下,但表现与季节性基本持平。历史数据显示,2006年以来,1-2月PMI新出口订单指数均值环比平均下跌0.9个百分点,扣除2009年环比大幅7.9个百分点异常值后,平均回落2.1个百分点。前瞻地看,OECD领先指标和制造业PMI指数暗示全球制造业周期底部正在过去,外需有望企稳,但在全球经济大放缓背景下,改善幅度有限。
内需则远好于季节性。今年1-2月新订单指数均值为50.8,环比回落0.35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市场需求继续回暖。历史数据显示,有PMI统计以来,2006年以来,1-2月PMI新订单指数均值环比平均下跌0.1个百分点,扣除2009年环比大幅回升10.4个百分点异常值后,平均回落1.9个百分点。
从供给来看,产出亦明显好于季节性因素。今年1-2月生产指数均值为51.25,环比回落0.75个百分点,继续位于临界点以上,表明制造业生产保持增长态势。历史数据显示,有PMI统计以来,2006年以来,1-2月PMI新订单指数均值环比平均下跌1.05个百分点,扣除2009年环比大幅回升8.95个百分点异常值后,平均回落2.7个百分点。
供求回落双双小于季节性因素,使得价格指数仍处于较高水平。今年1-2月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为56.36,环比大幅上升3个百分点,好于历史上平均2个百分点的回升(已经扣除2009年的异常值)。
前瞻地看,在需求增速仍维持平稳较快增长背景下,实体经济补库存将继续推升制造业景气,未来一段时间,工业增加值增速有望继续回升。
首先,库存基本见底。2012年名义需求增速与名义供给增速间的差值为7.6%,处于历史高位,回落可能性比较大,这意味着2013年企业有一定加库存空间。
其次,PPI同比增速领先于库存见底。历史上PPI变化领先于库存变化。数据显示,PPI同比增速已于2012年9月见底,在2013年前低后高可能性较大,这将成为企业补库存重要推动力。
再次,工业收入增速回升将带动企业补库存。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累计增速已由2012年9月的10.2%,逐步回升至12月的11.4%,且增速已连续4个月超过产成品库存增速,而历史上营收增速往往也先于库存见底。
最后,1月份社会融资总额放出天量,未来一两个季度经济复苏很可能超预期。其中,对公中长期贷款在两年后重回3000 亿元,包括企业债券等中长期融资规模单月超过了6300 亿,暗示着未来一两个季度投资力度超预期的概率较高。
但是,如果时间放得更远些,本轮经济复苏的主要推动力是去年下半年开始的加杠杆,而非出口或私人消费部门终端需求的强劲复苏推动,也没有看到企业成本或者去产能的显著调整,因此,经济反弹周期可能较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