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PMI指数 > PMI分析 > 正文

PMI创两年新高背后 楼市调控真的抑制中国经济了吗?

发布时间: 2016-12-09 09:14:34   作者:经济观察报   来源: 本站原创  

12月1日,PMI是交易员密切关注的宏观数据中的一个,这个数据将对中国经济特别是实体经济做出验证。

11月制造业PMI为51.7%,比上月上升0.5个百分点,这也是第五个月连续回升。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对PMI回升至两年来高点给出的解读是:这一数据延续了上行走势。

市场对此的反应更为直接,当天A股摆脱前一天的调整态势一路高开,欧佩克达成冻产协议刺激隔夜国际油价一度飙升逾10%。

不过,PMI的连续回升带来的不只有预期的向好,与实体经济密切相关的问题也引起了关注。赵庆河就坦言,企业生产经营中仍存在一些困难。对于PMI的关注再次回到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经济转型的新动能持续还需要更长时间来检验。

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认为,PMI的连续回升证伪房了地产调控抑制经济的观点。不过,一位银行人士则表示,房地产调控还没有真正落地。

房地产政策影响显现了吗?

实际上,11月PMI再创新高,多少有些超出预期。虽然制造业回升态势基本确定,但是对于与宏观政策调整敏感的制造业来说,已经持续两个月呈现政策收紧的房地产市场,被分析师看成是不得不考虑的下滑因素。

中国民生银行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应习文在此前的预测中就提到了这样的担心。他认为,房地产市场调控对工业的传导效应已经初步显现,市场交易量下滑,这将在未来几个月中逐渐增强,这可能导致PMI回落。

数据发布后,邓海清的分析报告给出这样一个观点:PMI创两年来高点,再度证伪房地产调控抑制经济的观点,2016年初中国经济L型拐点已过,2016年以来已经得到充分验证。

邓海清还表示,固定资产投资仍将继续回升,2011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持续下滑,到2016年8月增速见底,目前已经连续3个月回升,预计11月将进一步回暖,2017年GDP高于2016年6.7%的概率较高。

12月1日,上海佑威房地产研究中心公布的房屋销售数据显示:上海11月商品住宅成交面积同比下跌59.6%。

“是的,超出我的预期。这次PMI再创新高的主要原因是规模以上企业回暖比较明显,动因是在长期去库存后,面对价格的加速上涨回补库存所致。” 应习文表示。

不过,应习文仍然坚持认为,房地产调控的效果还未显现。“效果真正显现要等到明年二季度,因为房企在市场繁荣后,收入改善,投资需求是有的,有些还拿了地,一线城市政府也表示要加大供应。这是地产周期的后续和库存周期的叠加。”他说。

“其实从11月数据判断房地产调控的后果还早,因为从销售到投资有个传导过程,从历史数据看大致是一到两个季度。所以调控的结果更多要看明年一季度的情况。” 中银国际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朱启兵说。

上述银行人士表示,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恢复能否持续尚待确认,前三季度工业对GDP增长贡献出现了明显的改善,例如,按照名义值计算,前三季度GDP累计同比增速为7.4%,较去年提高了近一个百分点,其中来自工业的拉动就有2.5%,大幅高于去年的0.3%。但不可否认的是,其中很大部分来自房地产的贡献,截至10月底,房地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速接近7%,远高于去年底的1%。

针对10月以来各地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这位银行人士表示,在此影响下,工业能否延续前期的好势头,目前尚不能给出十分清晰的答案。

任泽平也指出,PMI回升主要受房地产投资和基建带动,行业集中度提升。

朱启兵表示,PMI两年高点,能否证伪房地产调控抑制经济还不好判断,不过不应过高估计房地产调控对经济的不利影响。

本来要去库存,看到的是房价高涨,调地产又担心经济下滑,这样的矛盾背后,是对经济转型过程中不确定性的担忧。

双面信号

PMI重返高点,是个怎么样的信号?

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特约分析师张立群对11月PMI做解读时表示,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在10月出现明显上升后继续上涨,表明中国经济增长由落转稳的信号已经比较明确,未来中国经济保持平稳增长的概率较大。

赵庆河列举了11月PMI的主要特点:生产和市场需求进一步回升,企业采购意愿增强;消费品制造业扩张继续加快;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以及进出口有所改善。

不过,任泽平更关注的问题是,新高数据中的分化:大企业显著好于小企业。

数据显示:10月大型企业PMI为53.4%,比上月提高0.9个百分点,为今年最高点。中型企业PMI为50.1%,比上月微升0.2个百分点。小型企业PMI分别为47.4%,低于上月0.9个百分点,继续位于收缩区间,而且降幅有所加大。

任泽平指出,PMI超预期回升,生产和订单继续回升,跟房地产投资滞后、基建PPP发力、企业补库、出口改善等有关。未来宏观经济的主要逻辑是防通胀,而不是通缩,明年4月CPI会冲到4%左右;而从供给端来看,产能释放严重低于预期。

任泽平的这一分析,在长江商学院教授甘洁的调研报告中得到了印证。

报告的调研数据显示,企业投资持续疲弱,仅8%的企业在三季度进行了固定资产投资,扩张型投资为2%。报告的调研样本是近20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对这些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融资需求进行了季度调查。

当被问及现在是否为固定资产投资的好时机时,只有1%的企业认为“是”。甘洁表示,三季度的去产能步伐似乎有所放缓,仅有3%的企业表示需要6个月消化过剩产能。调查还显示,有29家企业疑似停产:电话停机、暂时无法接通、号码错误、号码不存在或者占线。

邓海清认为,工业补库存空间仍然巨大,11月PMI库存较上月继续下行,表明工业企业仍然处于去库存阶段,未来补库存空间仍然非常巨大。

中金报告则指出,随着终端需求回升,要避免上游价格大幅上涨对中下游利润形成挤压,限制工业生产的扩张。

11月PMI数据传递出的信号,一方面可以从中看到正在进行的经济结构调整,另外一方面,也从中看到结构转型中的实际问题,而这恰恰是对宏观数据解读分歧的根源所在。

赵庆河表示,11月PMI的细分数据中仍然有需要注意的问题:原材料价格和运输成本上涨的企业比重超过三成,为近三年的高位。近期人民币汇率出现较大波动,进口原材料成本有所增加。

国金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边泉水认为,在货币政策相对实体经济阶段实质性偏紧的显示下,货币政策家哟啊配合“稳增长”,又要有效协调国内外多重制约,预期央行将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以再贷款的形式补充流动性,但市场需要预防货币政策平偏紧所能带来的风险。

瑞银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汪涛认为,在2018年底之前央行不会降息。“央行将保持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以应对汇率波动和抑制潜在的房地产市场风险,这也都降低了降息的可能性。” 汪涛说。

莫尼塔董事总经理、宏观研究主管钟正生认为,11月PMI数据显示出中国经济企稳向好的发展势头,但从其驱动力量来看,不管是出口改善还是基建发力,其可持续性皆存疑;从经济的内生动能来看,不管是民间投资筑底后的回升,还是制造业全面补库存周期的启动,其脚步皆迟缓而犹疑。中国经济的实质企稳,仍需经历一个不平静的“蜕变”过程。

网站首页 | PMI指数 | 物流信息 | 物流科技 | 生产资料 | 钢铁信息 | 能源信息 | 汽车信息 | 中心介绍 | 要闻 | 图片 | 综合物流 | 现代物流 | 视频中心 | 后台登录

Copyright© 中国物流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西大街46号

联系我们 电话:010-65133322-6405 信箱:tjp@clic.org.cn QQ群 534151542 京ICP备170490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