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PMI指数 > 制造业PMI > 正文

四季度我国宏观经济将稳步前行

发布时间: 2010-10-03 13:12:30   作者:高伟   来源: 中国物流信息中心  

         四季度我国宏观经济将稳步前行 
           ——从2010年三季度PMI看宏观经济形势 

    近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最新数据,9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53.8%,较上月回升2.2个百分点;非制造业PMI61.7%,环比涨幅1.6 个百分点。数据变化显示,当前我国制造业经济在经过市场调整后已步入稳定增长期,非制造业经济在投资、政策及季节因素带动下保持着持续良好的运行格局。未来宏观经济发展态势将以稳定增长为主线。 
   
 一、三季度市场形势的特点 
    从近期PMI指数变化来看,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资源供给稳步增长,产能利用率逐步提高 
    前期由于外部环境、季节变化以及政策调整等因素的影响, 市场出现了阶段性的回调。目前市场已基本消化了这些因素,资源供给在稳步增长。采购量指数由7、8月的52%左右升至为本月的56.2%;进口指数7、8月均在50%以下,而本月升至52.9%;企业生产在逐步加快。9月份,生产量指数56.4%,较前两个月均升3个百分点以上;同时,产能利用率在逐步提高。9月份,积压订单指数已越过50%以上。而7、8月分别为46.8%和48.2%。说明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在逐步提高。特别是大中型生产企业的开工率良好。整体市场供给呈现平稳较快回升。 
     
二是国内需求增长较快,外贸出口增势平稳 
     在经历了阶段性的回调后,目前国内消费需求呈现稳步增长态势。7月份,因受欧洲债务危机影响,加上前期生产较快及季节等因素叠加,整体市场需求出现降速。新订单指数在7月份回落到(50.9%)临界点的边缘。8月份,市场消费开始回升,至本月新订单指数上升至56.3%,环比涨3.2个百分点。意味着市场已摆脱前期低迷状态,步入正常增长的时段。 
    从出口订单指数看,三季度各月指标情况基本保持稳定增长。除7月份出口订单指数在51.2%外,后两月出口订单指数均在52%以上。显示我国外贸出口形势稳中有升的局面。内外贸市场消费的稳步增长拉动市场重回上升的通道。使各界对市场可能出现过度回调的担忧有所减轻。 
     
三是产品成本压力加大,市场价格传导加快。 
      制造业作为产业链中的中间消费,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制造业产品价格的波动对终端消费市场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本月制造业购进价格65.3%,环比一跃升4.8个百分点。从行业结构看,尤以纺织品、农副食品、化纤等行业的价格升幅最大。意味着占CPI比重较大的农副产品、食品和轻工业品的市场价格上涨加快。如果这种趋势继续延续下去,并通过产业链不断地传导和推动,通胀压力将有可能增大。近期,非制造业数据中的中间投入价格指数也是持续攀高。8月份,中间投入价格指数已由7月份的56.4%升至59.3%,本月已站上60%以上。说明服务业和建筑业等相关行业的成本上涨在加快。 
     四是结构调整在推进,节能减排力度在加大。

  为落实节能减排目标,各地区采取了包括拉闸限电等的多种措施,保障目标任务的完成。目前,像钢铁、有色、造纸、非金属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调整效果已有所显示。本月这些行业的生产指数均回落至50%以下。意味着政府抑制过剩产能的决心不变,节能减排力度加大,调整经济结构的方针不改。
    其他相关数据也显示,目前我国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正在有条不紊实施之中。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今年前8个月,第二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同期比重降0.9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的投资比重较去年提高了1个百分点。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8.2 %。在我们监测的非制造业PMI数据也显示,今年7月至9月,非制造业中的商务活动指数均超过60%,这在历史同期数值上属于高位。表明政府部门制定的经济发展战略在稳步向前推进,进程在不断加快。 
     二、对当前市场的判断 
     从三季度PMI指数变化看,全年的谷值点已在7月份显现,三季度后两个月PMI指数开始回升。据此,结合实体经济状况和其他数据变化,我们判断:当前的市场已渡过调整期。这种调整期,我们认为是市场应对外部危机的冲击、季节因素变化等影响的自身调整,即生产企业通过缩减产量来调整市场的供需状况;贸易商通过消减采购来消化前期较高的库存;投资者通过抛售投资品来减少市场风险。这种调整是阶段性的暂时调整。未来产业间的调整、行业内的升级以及发展方式的转变将进一步深化。 
     当前的政策已渡过观察期。由于前期市场整体走弱,加之世界经济复苏不稳定,国内市场走势不明朗,政策面处于观察期。目前,整体经济继续向好,给政策调整带来了空间。近期,政府各相关部门不断表态将继续实施调控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保持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房地产调控政策方面继续完善,近期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旨在强调要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同时坚决抑制高房价,保持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可见,政府的政策取向总体保持不变,并以保增长为重,调结构和防通胀并举。 
    
 三、需要关注的问题 
     当前经济总体形势良好,总供给和总需求均呈现较快增长。但目前市场还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值得高度关注: 
     一是在完成了节能减排硬指标后,市场是否会出现产能的过度反弹。由于节能减排指标的硬约束,部分地方采用行政手段,强制完成目标任务。但高污染的和过剩的产能是暂时的被迫下降。当市场出现商机,受利益驱动,产能或将再次无序释放。因此,要警惕市场出现供需失衡。 
    二是消费需求能否在传统季节走向旺销。尽管目前市场已进入旺销季节,但从PMI数据看,市场需求增长较为平稳。纵观历史同期,9月份的新订单指数和出口指数高于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但均低于2009年经济复苏时期。表明市场消费趋于理智,市场变化趋于稳定。加上当前房地产调整的力度在加大,对市场的影响有待观察。因此,要密切关注市场需求的动态变化。 
    三是在高成本的传导和推动下,物价是否会过快上涨。近期PMI数据连续攀升, 意味着企业成本在加大。结合其他数据看,8月份,消费品价格指数(CPI)达到3.5%。超过了3%通货膨胀率的警戒线。虽然前8个月CPI累计数据仍为2.8%。但这种变化趋势值得高度警觉。 
     
四、未来形势预测 
     从PMI变化趋势看,四季度宏观经济将呈现稳步增长态势。9月份,制造业的采购量指数和原材料库存指数均以较快速度增长,意味着后市工业生产将继续加快;同时,新订单指数和出口指数保持稳定上升,说明经济出现滞涨的可能性较小,市场趋于繁荣的景象。但结合国际形势和政策环境看,后期市场仍将是以稳步的增速向上前行。 
     目前全球经济复苏缓慢,世界经济前景仍具有不确定性。在这种大背景下,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策略大部分仍采用的是凯恩斯的药方,即扩张性的政策。扩张性的政策,一方面刺激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加剧通货膨胀。而要收紧政策,减少货币的供给又会加剧停滞。两难问题,一样的处境,需要各国共同面对。另外,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也日益加剧,近期美国从舆论到法案强迫人民币升值气焰嚣张。这些外部因素给我国宏观调控和经济增长带来更大的挑战。 
     当前国内总体经济形势向好,实现全年经济增长目标基本无忧。在影响经济总量变动的因素中,投资需求仍是整体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尽管今年固定资产同比增幅有所回落,但20%以上的增速仍是较高的增长区间。有投资就有增长。未来的投资结构仍将是政府主导,并通过政策引导撬动民间投资的加入,以增强市场增长的原动力。 
      外贸进出口形势今年以来总体较为稳定,对拉动经济整体增长的贡献度将会增大。今年以来,根据国内外市场环境变化,在进出口结构上也进行了调整。除了稳定外需,更多地加大了进口,特别是从多元化投资及战略储备等方面进行了长远考虑。对我国资源不足,对国民经济生产建设又是重要战略物资增加了储备。未来这种进出口贸易结构调整或将在人民币汇率升值等诸多因素影响下或将仍会继续。 
     作为以刚性需求为主消费市场,在政府优惠和普惠政策的支持下,今年总体保持在高位运行。但服务业整体受到长期以来“重生产、轻消费”以及“先生产,后生活”等观念的束缚,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未来将通过收入分配及社会保障等制度的不断改革和完善,来促进服务业的加快发展。未来服务业作为今后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领域,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将会得到较大促进和推动。以转变发展方式为手段,以提高人民群众福祉为目标的结构调整,既是实现国民经济增长目标的战略举措,也是整体经济发展的根本所在。 
    四季度仍是全年经济工作重要时间段。国民经济增速会因同期数据的高位而降低,但整体经济形势平稳发展仍是主线。从PMI数值看,四季度各月将呈现稳定增长,PMI指数月均水平将超过三季度,但将低于去年同期。意味着经济增速驶向平稳通道。未来政策面将更加受到关注。中央经济工作会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等将陆续召开,一方面将为完成好今年和“十一五”计划的收官工作而划上圆满句号;另一方面也为明年和“十二五”期间经济发展方略明确方向。未来将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攻坚期,未来五年我国经济将朝着平稳较快健康的方向发展。


 

网站首页 | PMI指数 | 物流信息 | 物流科技 | 生产资料 | 钢铁信息 | 能源信息 | 汽车信息 | 中心介绍 | 要闻 | 图片 | 综合物流 | 现代物流 | 视频中心 | 后台登录

Copyright© 中国物流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西大街46号

联系我们 电话:010-65133322-6405 信箱:tjp@clic.org.cn QQ群 534151542 京ICP备170490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