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汽车信息 > 汽车行业动态 > 正文

扭转出口颓势自主品牌该做些什么

发布时间: 2016-06-29 09:17:13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近年来中国汽车出口量连年下滑,市场份额逐步缩小,这主要是由于自主品牌汽车产品的质量、口碑以及出口市场的政治和经济形势变化所致。虽然自主品牌汽车的国际市场逐步多元化,在一些地区特别是新兴市场占据了一定份额,但美誉度并不高。从总体上看,我国自主品牌汽车出口以中低档产品为主,具有质量相对较低、高科技含量较低、附加值较低的“三低”特征。此外,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出口海外还遭遇各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挑战重重。面对全球经济整体低迷的情况,中国自主品牌汽车需要苦练内功,努力提升技术和质量水平,扭转被动局面,扩大出口份额。

中国汽车出口连年下滑

自2012年中国汽车出口量达到100万辆的峰值后,近几年来出口呈现颓势,连续三年下滑。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汽车出口量为72万辆,同比下降19.4%;汽车出口金额为112.32万美元,同比下降10.3%;其中以2015年12月下降幅度最大,汽车出口数量同比下降37.4%,出口金额同比下降35.5%。根据海关的数据,今年1~5月我国汽车出口28万辆,同比下降12.5%,出口形势依然未见好转。

五大原因导致汽车出口下滑

1.全球经济整体低迷导致汽车消费市场萎缩。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低迷,复苏乏力,世界主要经济体之间增长分化严重,日后发展的态势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由于贸易增长通常滞后于经济增长,在全球经济前景并不乐观的背景下,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出口遭遇瓶颈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

此外,汇率因素是中国汽车出口疲软的又一重要经济背景。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出口目的地主要为新兴经济体,其中很多属于资源依赖型国家,鉴于近期石油价格持续走低、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等因素影响,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势头不佳,货币贬值、市场需求明显下降,对汽车的消费需求也有所减弱,如俄罗斯、巴西和南非货币大幅贬值40%~50%,购买力显著下降。

2.传统出口市场萎缩,同时面临其他国家的激烈竞争。

目前,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出口对传统市场依赖度较高,但这些国家多属于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政治和经济形势不太稳定,我国汽车出口也随之受到影响。如俄罗斯和巴西两国是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出口的两大传统市场,但近期这两大市场均呈现萎缩态势。俄罗斯由于受西方国家制裁经济状况不佳,国际石油价格持续低迷更使得该国经济雪上加霜,这些因素导致汽车销售市场不景气。截至2016年5月,俄罗斯新车销售量连续17个月下跌;今年1~5月俄罗斯新车累计销量54.81万辆,同比下降14.7%。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预测,俄罗斯2016年汽车销量将同比下降14%至110万辆,乐观的估计也是下降10%。受俄罗斯车市大跌的影响,我国自主品牌汽车出口形势也极不乐观。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长城汽车和江淮汽车2015年在俄罗斯市场的销售量为3181辆,2016年截至目前为零。

同样,巴西市场的销量也处在不断萎缩的困境中。作为拉丁美洲最大的汽车市场,由于经济发展状态不佳、前景不明朗,巴西2015年车市销量跌幅高达26.55%,同比减少113万辆。巴西全国工商联汽车经销商协会官方数据显示,2015年登上年度销售榜前21位的中国品牌汽车仅有奇瑞和江淮两家,销售量分别为5328辆和5024辆汽车。

中国汽车出口不仅受到传统市场萎缩影响,还将面临越来越多来自其他国家包括发展中国家的竞争。例如,泰国目前是东南亚地区汽车出口量最大的国家,目前泰国已经从设立汽车装配厂,逐步过渡成为有能力自制国产汽车的国家。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若希望在东南亚地区打开市场,还将面临该区域内强劲的竞争对手。

3.贸易壁垒影响汽车出口。

近几年来,各国贸易限制措施频发加大了中国汽车出口的难度。

在关税壁垒方面,作为中国在非洲较大的出口国,尼日利亚于2014年1月10日起大幅提升整车进口关税(由10%上调至35%),受其影响,中国对尼日利亚的整车出口量从2014年开始连续两年下滑。

在非关税壁垒方面,中国汽车产品常常由于各地的技术标准与环境标准而出口受阻。例如,虽然中国和澳大利亚去年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汽车产品直接降税,但所有进口澳大利亚的车辆相关技术法规都参考欧洲经济委员会的相关法规,中国整车出口不得不面临技术标准上的壁垒。除此之外,中国汽车出口还面临各地环境保护法规方面的“绿色壁垒”,如欧盟《关于化学品注册、评估、许可和限制法案》使我国汽车出口受到当地环境保护限制。我国由于对海外“绿色壁垒”的了解不够深入,在汽车生产过程中未能达到环境保护的标准,因此在向部分海外市场出口汽车时受阻。

4.中国车企海外投资产生替代效应。

贸易替代效应,指的是一种商品可以通过贸易或投资方式进入一国市场,选择了投资,便会替代贸易。从2013年起,在人民币汇率不断上升、出口下滑、国内汽车市场增速放缓等多重压力下,长城汽车、比亚迪、奇瑞、吉利、长安汽车等自主车企纷纷在海外投资建厂。随着越来越多中国车企通过直接投资的方式进入海外市场,汽车生产逐渐在海外实现了本土化生产,原本从事整车出口的企业很多转变为零部件出口,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拉低了中国汽车出口的数量。

5.自主创新能力较弱,自主品牌之间竞争激烈。

应该说,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是阻碍中国汽车产业实现质的飞跃的重要因素。由于缺乏匹配的顶层战略,中国汽车产业在发展战略上没有形成清晰、明确、可操作的自主创新能力的目标体系,产业政策也存在失灵的现象。目前,我国自主车企在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技术等方面均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占主导地位的国有汽车企业普遍存在效率不高、研发能力不足等问题,而民营汽车企业则面临自主创新研发资金不足等情况。此外,跨国汽车公司也挤压了我国自主品牌车企的创新发展空间;产学研合力不足,也让学术科研领域的新成果转化成为利润周期过长。正是由于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因此我国出口的自主品牌汽车产品普遍具有“三低”特征,在拓展海外市场时受到很大局限。

由于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在海外市场知名度相对不高,再加上产品价格低廉、同质化现象普遍,很多中国车企只能主动或被动选择价格战等竞争手段,这不但压缩了中国车企的利润空间,影响了在出口国售后服务水平的提高,还损害了中国自主品牌的整体形象,不利于长远发展。

对中国自主品牌车企出口的建议

1.把推动自主品牌汽车出口与“一带一路”建设紧密结合。

根据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公布的2016年前4个月我国主要整车出口国排名,2015年排名第三的俄罗斯已经不在榜单上,越南、缅甸、孟加拉国等亚洲国家开始出现在主要出口国的名单中。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中国或能够促成沿线国家投资贸易壁垒的减少,拓宽贸易领域。随着“一带一路”投资的逐步落实以及海上丝绸之路合作深化,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能合作也将强化中国品牌汽车在当地的影响力,加快自主品牌车企走出“出口难”的困境。

2.加快自贸区建设,促进自主品牌汽车出口。

区域性经济合作框架与自由贸易协定的落地,也将助力我国自主品牌汽车出口。以中澳自由贸易协定为例,在该协议实施之后,在中澳两国之间,乘用车、载货车、客车、特种车、底盘等汽车产品的出口最终都将降至零关税。这就使得中国汽车产品在澳大利亚市场具有价格优势,有利于我国对澳汽车出口。当然,由于澳大利亚对进口整车要求较高,我国车企也必须加快制造升级、技术升级和产品升级的步伐。未来,我国应该大力推进自贸区的建设,从国家战略的层面重视并推动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出口。

3.制定合理的产业引导政策,完善自主品牌汽车出口配套措施。

从总体上看,我国自主品牌汽车出口还有很大潜力可挖。中国应该坚持落实《贯彻实施质量发展纲要2016年行动计划》的要求,切实有效推进自主品牌汽车出口增长计划。相关部门应积极制定支持自主品牌汽车出口的战略计划,通过激励奖励方式促进车企进行自主创新研发,推动汽车工业产业升级,同时帮助车企解决认证检测、质量管理等相关方面的问题。政府应该进行合理的政策引导,抓住增长的机会点,布局东南亚地区等重要市场。

4.积极谋求转型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中国车企可以通过积极转型谋求发展,例如在海外收购国际汽车品牌,从而享有该品牌的传统销售渠道和市场份额,并且通过专利技术转让来提高中国汽车制造的科学技术水平,同时避免关税壁垒造成的出口障碍。同时,车企应制定完善的国际市场规划,不断升级完善海外营销网络、售后服务和配件网络,巩固已有的市场优势,形成良好的市场互动模式。具体来说,中国自主车企应通过自主发展、联合海外经销商发展等多种策略,借助国际知名展会、特色赛事、汽车文化巡展、海外知名媒体等平台,提升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产品在海外的知名度。另外,中国车企可以借鉴发达国家较为成熟的环保标准,升级现行标准,实现绿色环保和清洁生产。

5.采取积极措施应对贸易壁垒,协同远洋运输业与保险业发展,为中国企业海外出口减少障碍。

中国应该对出口国市场的贸易壁垒政策进行深入研究,并建立专门机构收集、汇总此类信息,为企业提供法律方面的咨询服务;相关部门应进一步深化对出口地区市场环境、技术标准的了解,建立信息中心和数据库,并将最新信息及时反馈给企业,使我国车企能够做好充分准备。具体来说,各级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建设相关网站,增强海关、外贸、环保等相关部门以及出口企业的信息协作,充分发挥驻外经商机构的作用,依托商会、行业协会等组织,更好地服务于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与此同时,由于整车出口在远洋运输上的特殊性,我国还应推动自主品牌车企与中国海运物流企业加强合作,降低中国汽车出口过程中的整体运费和成本,增加产品竞争力。

网站首页 | PMI指数 | 物流信息 | 物流科技 | 生产资料 | 钢铁信息 | 能源信息 | 汽车信息 | 中心介绍 | 要闻 | 图片 | 综合物流 | 现代物流 | 视频中心 | 后台登录

Copyright© 中国物流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西大街46号

联系我们 电话:010-65133322-6405 信箱:tjp@clic.org.cn QQ群 534151542 京ICP备170490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