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振兴”冷思考
发布时间: 2012-11-12 09:36:40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2009年2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物流业调整振兴规划。作为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中唯一的服务业,物流业在人们或惊讶、或欣喜的目光中悄然上位,搭上了“振兴号”末班车。
振兴物流,意在制造与内需
尽管答案似乎众所周知,但笔者还是想就物流何以成功晋级,名列十大规划说几句。所谓知其然,还得知其所以然,这里的“所以然”是两句话——提振制造业,拉动内需。
首先,从产业振兴规划本身分析。国务院圈定的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前九个产业集中在生产制造领域。物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支撑上述九大产业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产业。把物流业列入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形成产业结构调整和振兴的组合拳,充分体现了先进制造业与现代物流业联动发展的供应链思想,利于促成完整的产业链构建,利于从整体上提高我国产业的竞争力。
其次,从宏观经济背景分析。改革开放三十年,使我国进入物资“大流通”时代,大流通必然需要“大物流”的支撑。物流既作为生产型服务业是其他九个产业之间联系的重要纽带,也是这些产业跟国内外市场相连的重要通道,在整体经济发展中具有引擎性作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崔忠付表示:本次产业振兴规划对外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的必要举措;对内将成为我国拉动内需的新增长点,是拉动内需、提振制造业,实现经济转型的必然要求。
再者,从物流业自身特点分析。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仓储和信息等的复合型服务产业,具有“高增长、强带动、宽辐射、广就业”四大特征。但我国物流产业总体水平落后,物流效率低、成本高,物流行业管理滞后,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效益的提高。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一方面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物流业横跨其他九大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另一方面国内的物流水平并不尽如人意。政府通过发展物流业提振制造业、拉动内需的期望,与物流产业低水平的现实,形成了较大的反差。于是,规划产生,意欲缩短期望与现实的差距,消除短板,实现振兴。
消除短板,重视中小物流企业
中国物流的“短板”在哪里?笔者认为,从我国物流生态系统分析,公路物流是我国物流行业的最大短板。
中国的国际物流和国内物流两相比较后,我们发现无论是从运作主体、物流设施设备,还是从最终取得的结果来看,国内物流相对于国际物流无疑是短板。而国内物流中以中小物流企业为运营主体,以闲散的社会货运车辆为运输主体,管理和技术落后的公路物流相对于铁路运输、空运、海运,是短板。
但就是这块短板,承担了中国国内物流的绝大部分货运量,2008年,公路货运量就占社会总货运量的75%。其中,绝大部分国内公路运输任务由中小物流企业承担。中小物流企业具有运作灵活、运营成本低、就业吸纳能力强等特性,即便是美国的国内公路运输也仍然以中小企业为主。然而,当前中国的中小物流企业还有很多没有从传统的“夫妻老婆店”模式脱离出来,在经营和管理上更谈不上信息化和标准化。由此导致中国公路运输市场至今仍背负着小、散、乱、差的市场形象。
因此积极扶持中小物流企业发展,是推动中国公路运输,消除物流“短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我们也发现在今年的两会上有不少诸如给物流企业减负,降低物流企业用地成本的的议案被提出,以期推动经济严冬中物流企业尤其是中小物流企业的发展。
但外因终究要通过内因来起作用,我国中小物流企业的数量是十分庞大的、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关键在于缺乏整合。资源一旦得到有效整合,优化的空间很大。物流生态系统的整合,并非简单的兼并重组、提高行业集中度就能有效解决的。传化物流的实践证明,通过专业化的物流平台提供系统服务,对于推进中小物流企业的一体化运作的效用是十分明显的。而且,传化物流在推动物流企业一体化运作的同时更是站在整个物流供应链角度,推进物流企业与社会车辆之间的联动,使整个物流供应链运作顺畅。最终在这种顺畅中形成多方的共赢。
系统规划,防止新一轮“物流园热”
构建以信息化为核心的资源集聚性物流平台,对中小物流企业、社会货运车辆以及相关的配套服务资源进行组织化的管理,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这是传化物流6年来通过对公路港物流模式的探索和实践所得出的经验。这一点也得到了行业的认可,中国物流学会会长何黎明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区域物流合作和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物流功能集聚区正在形成。物流园区将是今后物流业整合发展的主要形式之一。同时,大型物流园区的建设,也已经列入交通运输部2009年的重点工作。交通运输部部长李盛霖在2009年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上指出,2009年,交通运输部将推进特大型城市物流园区建设试点工程。
通过“标准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公路港建设,最终完善形成海(海港)、陆(公路港)、空(航空港)全方位、立体化的物流运营平台,形成现代物流完整的架构体系,实现国内物流的高效运营,是行业的规划,也是我们的理想。
然而,在充分肯定物流平台在服务企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等方面的社会效益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作为我国物流发展的基础平台的物流园区未能合理规划,一度出现所谓“物流园热”。由于极度缺乏专业物流平台运营商,缺乏支持物流企业连锁经营的连锁物流平台,致使公路港作为国内公路物流发展的基础平台并未能得到合理规划,物流园区鱼龙混杂,运营效率低下导致闲置率较高。
因此,各级政府应加强区域物流规划,设立公共型物流园区准入门槛,特别要保证达一定规模的以信息化为核心功能的公路港物流平台,在地市级城市规划中的唯一性。从而保证区域内物流园区的高效协同与合理运作,进而带动整个区域物流的发展。
- 上一篇:物流成本“七宗罪”的冷思考
- 上一篇:物流业亟需建立健全诚信体系法规和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