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业仍处粗放发展阶段 专家十招建议创新驱动
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25日讯(记者 段丹峰)流通业在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仍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网络布局不合理,集中度偏低,信息化、标准化、国际化程度不高,效率低、成本高问题日益突出。
对此,中国流通30人论坛成员、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顾问丁俊发提出发展流通业的十大对策,建议从理论、制度、信息化、供应链管理、结构调整、生活与商务服务、就业、消费、市场以及商业文化等十个方面进行创新驱动。
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展方式”,流通业虽有成绩但仍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网络布局不合理,城乡发展不均衡,集中度偏低,信息化、标准化、国际化程度不高,效率低、成本高问题日益突出,丁俊发认为,流通业发展不得不进行一些改革。
对此,丁俊发提议,首先要进行理论创新驱动。行动是由理论指导的,必须创新流通理论。他表示,必须彻底清除计划经济时期给我们遗留下来的“重生产,轻流通”的思想烙印。现在中国已进入了消费通过流通决定生产的时期,掌控了流通实际就掌控了整个经济,但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解决这一问题。
其次他认为应该进行制度创新驱动。《国务院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是一部具有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的文件,但在丁俊发看来,最不满意的是关于如何深化流通体制改革的部分极不清晰,回避了许多深层次问题。他认为,流通的体制性制约是流通业创新发展的一大障碍,并主张该动一动“大手术”。
丁俊发表示,第三就是信息化方面的创新驱动。他表示,信息化在胡锦涛同志的十八大报告中,已明确为新四化之一,即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已提到战略高度。工业、农业、流通业都要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他认为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提高流通业的信息化能力,建立强有力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立企业自身的信息化系统,并加以标准化,促使经营模式与管理模式创新;通过信息化改革传统的有形市场销售模式,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特别是网络购物,线上线下一起发力,电子商务是流通业依靠信息化技术掀起的一场革命;通过信息化改革传统结算支付方式,发展信用消费;推动“三网合一”,即营销网、物流网、信息网的有机融合。
第四即供应链管理创新驱动。丁俊发认为,应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商业运作模式,全力打造核心竞争力,把非核心竞争力外包,特别是物流外包;以自己为链主,打造供应链体系,优化供应链流程,彻底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着力打造城市、农村、城乡、城际四大配送系统与国内外分拨与中转系统。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流通企业高库存的问题,才能解决资金周转慢的问题。
除此之外,丁俊发还提出了从结构调整、与生活商务服务方面进行创新驱动,主要包括流通产业所有制结构、城乡结构、内外贸结构、流通主体结构、业态结构、政府调控结构、批零结构等等。其中,需要根据当地实际需要,鼓励民族商品特色街、美食街的发展;大力发展城市特别是社区生活服务业;发展餐饮、饭店业;鼓励商务服务业的发展。丁俊发认为,“今后10-20年中,发展潜力最大的就是这一领域,安置就业空间最大的也是这一领域,是一个大有前景的民生工程。”
最后,丁俊发分别从就业、消费、市场以及商业文化的角度进行了创新驱动的建议。流通业是最能吸纳就业的产业之一,同时也是最能反映和促进消费的产业之一。消费通过流通决定生产,消费的方式、周期、热点、观念都对流通形成倒逼机制。这其中,商业文化却是企业制胜的法宝之一,对此,丁俊发建议企业应该做学习型企业,担起肩上的社会责任,要以人为本,诚实守信、创新理念,并要建立一套标准的国际化职业经理人制度。
- 上一篇:干散货海运陷入“冰点”
- 上一篇:中国物流业须实现“三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