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卫:关于顺丰目前面临主要经营问题的几点意见
发布时间: 2013-07-08 08:48:10 作者:尚西博客 来源:
本站原创
关于顺丰目前面临主要经营问题的几点意见
今年以来,公司经营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收入增长放缓。2012年6月份,收件同比增长24.2%,比去年同期(42.85%)低19个百分点;收入同比增长32.21%,低于去年同期(39.29%)7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整个行业却仍保持高速增长,2012年上半年,行业收件同比增长51%,收入同比增长39.7%。我们的增速(收件29.9%、收入35.4%)明显低于行业水平。收入增长放缓,且低于行业增速,意味着顺丰市场占有率下降(大陆地区收入市场占有率从2011年6月的28.19%下降到2012年6月的26.7%),面临着十分严峻的经营形势。二是盈利能力下降。2010年4月起,公司的成本增速开始高于收入增速,成本线与收入线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直到2012年6月,成本线依然处于收入线的上方,成本费用增幅高于收入增幅意味着我们在提升资源效能,促进各项成本费用投入合理性方面没有有效措施,盈利能力受到极大挑战。
为什么会出现以上问题?我们应当如何应对?我要谈几点看法:
一、意识保守僵化,缺乏活力
1、“靠天吃饭”的惯性思维在继续。过去几年公司业务一路高速增长,各级管理者习惯了把主要精力放在内部,闭门苦练内功、漠视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的心态很多同事习以为常,总认为内部管好了就不愁业务。但是随着外部形势变化,这些惯性思维明显不合时宜,正在阻碍公司的发展。
(飞锐点评:内部管控做好能赢一时,把准大势却能至少赢下一个行业周期,顺丰当下格局或与此前对“电商包裹”形势的误判有关)
2、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创新很难吗?我们的管理者水平不够无法创新吗?都不是。归根到底,是我们自己害怕创新,怕犯错、怕承担责任。久而久之,这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想法成了主流,创新纯粹变成了口号。
3、内部工作氛围每况愈下。管理层缺乏使命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愿开口说话,导致消极的工作状态逐级向下传导,跨部门沟通隔阂、推诿,这一情形仍在蔓延,使内部工作氛围每况愈下,给企业带来巨大内耗。
(飞锐点评:关于2、3两点是绝大多数集团公司共性的问题,这句话能从企业一把手嘴中说出,多少让人多几分期盼,不过关键的问题还是如何突破这一惯性顽疾?)
(飞锐点评:关于2、3两点是绝大多数集团公司共性的问题,这句话能从企业一把手嘴中说出,多少让人多几分期盼,不过关键的问题还是如何突破这一惯性顽疾?)
这些意识层面的问题使我们面对的困难雪上加霜,怎么办?首先希望大家清醒的意识到:当前的经营形势不容乐观,我们正在丧失应有的市场份额。管理层必须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观,解开思想枷锁,从“总部让我做我才做”转变到“总部没有禁止的,我都可以做,总部要帮我做”;鼓励在“不违反法律、不偏离战略”经营底线内的创新。
(飞锐点评:“鼓励在“不违反法律、不偏离战略”经营底线内的创新”,这也许就是顺丰这半年多创新不断的动力之所在,企业鼓励创新,关键还要老板重视以及营造一个宽松的创新环境)
二、没有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工作体系
1、不了解市场。今年以来出现了大面积无法完成收入预算的情况,历次分析都归过于经济形势不好;那为什么行业增速又很好呢?究竟是经济形势不好,用快递的人少了;还是我们的服务跟不上,用顺丰的人少了?
2、漠视客户的需求。请问管理层有几个知道自己最重要的客户是谁?有没有跟这些客户保持面对面的交流,了解他们对顺丰的服务需求?有没有检视几年来顺丰的服务是否具有实质性的提升?有没有试图通过努力成为客户唯一的快递服务商?
3、竞争对手研究浮于表面。我们向来只把国际快递巨头或“四通一达”视为竞争对手,进行简单的动态信息摘录,对经营决策几乎起不到辅助作用。事实是,在不同的市场分层中,我们面对不同的竞争对手。以重点大客户开发为例,我们发现国内大型企业的物流和快递供应商往往是一些小公司、货代公司,他们在客户处拿到了“总包”业务量,再把部分甚至大部分业务“转包”给顺丰,这些公司的服务其实是在向客户提供“解决方案”,靠大脑吃饭;顺丰则不幸沦为搬运工,靠体力吃饭。我们在目标客户、目标市场上的竞争对手究竟是哪些公司,他们报价、运作、服务、管理是怎么样的,客户为什么会选择他们而不是我们,这些问题都是需要去深入了解和分析的。
(飞锐点评:“我们发现国内大型企业的物流和快递供应商往往是一些小公司、货代公司,他们在客户处拿到了“总包”业务量,再把部分甚至大部分业务“转包”给顺丰”能认识到这一点再次体现顺丰的高明之处。本人“主业”是航空货运,但最近一年半的研究内容中直接与航空货运相关的并不多,因为也是在一年半前我也才顿悟,设计产品的关键不是盯对手,而是要盯客户,要融入他们的“圈子”,要用他们的视角去思考问题,在你不了解客户内在运作流程和逻辑前要洞悉其需求,确实有点强人所难了)
我认为解决的方向是:1、建立广泛了解客户需求,及时满足客户需求的工作机制。十几万员工就是顺丰的眼睛和耳朵,倾听顾客的声音,管理层则要倾听员工的声音,使好的想法变成新的服务、更好的服务。2、要以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为目标,为大客户提供一站式的服务,改变客户结构,丰富产品服务类型,让大客户的收入贡献成为收入结构的主体,而不是把需求还给客户、交给竞争对手。参观新加坡横河电机的经历让我们很多同事感到震撼和启发:从完全定制化的需求出发去拉动生产是可行的;在标准化的平台上是可以实现定制化的服务的;为客户提供定制化服务并不是对员工素质提出了超高的要求,而是要在系统集成、流程设计、企业文化上下功夫。3、要以为客户实现价值来检验我们的质量管理,不能再像过去那样把质量管理简单的等同于失误率指标,而要从客户需求出发,以提升管理质量为手段来实现质量的提升。
(飞锐点评:建议顺丰去对标下怡亚通和越海物流,同时以“竞争对手”的身份去给自己的客户打几个电话,套一套客户内心的真实感受)
(飞锐点评:建议顺丰去对标下怡亚通和越海物流,同时以“竞争对手”的身份去给自己的客户打几个电话,套一套客户内心的真实感受)
三、“顺丰能力”未能创新转化为“顺丰机会”
1、强大的营运能力未能转化为市场份额。公司的营运优势(如时效管控处于行业领先,庞大营运资源衍生的终端配送优势等)没有整合、提炼成解决方案,去迎合客户需求。以时效为例,某大型B2B客户同时选择联邦和顺丰为物流供应商,主要考虑“顺丰没有时效承诺而联邦有”,但使用中客户却发现其实顺丰的时效比联邦更快。这种例子还有很多,一方面我们自上而下推动非常费力,不知道能卖给谁;另一方面,大量客户为需求苦恼,却不知道“顺丰有”或“顺丰可以有”。
(飞锐点评:再中国做企业“低调”很多时候是好事,但做企业必要的“营销”还是要有的,尤其是作为企业的掌舵人,过分“低调”浪费了好多资源,如果王老板确实不愿意出镜,可以参照国内某企业,根据特定需求设置一个高端“替身”)
2、没有基于品牌优势创新服务模式。顺丰经过多年积累,在客户中建立起可信赖的品牌形象,我们的品牌力是有竞争力的。以“特色经济”代购为例,客户在选择这种服务的时候,顺丰不单是可信赖的运输途径,更是为客户选购并对产品品质作保证的可信赖品牌。由此不难想象品牌价值在快速消费品市场为我们带来的巨大潜力。
3、没有通过服务创新去建立与客户“血肉相连”的关系。现阶段国内客户对服务创新的需求并非高不可攀。我们如果能在现有能力基础上做小幅度的改进和延伸,就可以率先令客户满意,提升客户粘度,与客户“血肉相连”。例如我们对电子商务的服务模式,就可以通过研究市场上的“落地配”服务,整合自身的营运操作、仓储服务、系统对接等能力,打造一个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开放服务平台。
(飞锐点评:顺丰也看到“平台”的魅力了,并且以顺丰的品牌号召力去推这个专项的平台成功机会还是有的,“血肉相连”的内核是“利益捆绑”)
要打破这种被动局面,我们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1、战略澄清。澄清谁是我们的客户、谁是我们的竞争对手,我们擅长做什么;哪些是我们可以把握的市场机会、哪些市场份额是应该获取和能够获取的;怎样去获取这些机会和份额。这些战略层面的问题在公司内部认知模糊,直接导致创新中的畏手畏脚。2、决策程序。目前的产品设计工作方法亟需改变,产品设计应符合或引领客户的需求,必须经过严谨的商业逻辑论证。每一个产品的策划,至少先回答三个问题:目标客户是谁(以确定市场容量和销售对象)、竞争对手是谁(以检视竞争优势和制定营销策略)、自己能力如何(以设计营运模式并确定盈亏平衡点)。3、组织分工。职能、经营职责分工调整,使我们增加接触客户的机会,具备更专注面对市场、服务客户的能力;需求管理机制的建立,为经营中的创新需求提供便捷通道;请大家进一步理解和善用这两点。
(飞锐点评:在这个“变化”的时代,在尚未完全理顺客户供需链条的背景下,做战略澄清的好处是更专注,不过同时也可能会有很多“漏网之鱼”,对已任何一个企业而言,基础的行业研究还是很重要的,希望顺丰近期60-70万年薪网络行业专家的举措能够收到成效。)
四、利润来自于规模效应、资源效能、流程效率、技术工具
顺丰管理层普遍存在一个错误观念“利润是省出来的”。一强调利润率,大部分经营者马上就想到、甚至只会想到控制成本、控制投入。这是非常错误的利润观,只考虑眼前利益,以牺牲投入来换取好看的利润率,丧失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我们需要认识到:公司的每一个职能部门、每一个经营单位都是利润的责任部门,区别只在于大家对利润负责的方式不同。经营单位要具备正确的利润观念:在经营决策中,要考虑投入与产出的关系,通过深入研究区域市场特征,掌握客户需求,通过引领创新发展等方式不断提升投入的有效性,从而创造利润。职能部门应当具备正确的利润观念:不能靠地区“省钱”来优化成本,而要靠职能本部在更高的层面,更大的范围来统筹考虑如何提升资源效能;每一个职能部门对各自负责的资源投入标准负责,兼顾质量与成本的关系,通过精简优化流程、投放工具设备、升级技术系统等方式不断提升资源效能,从而创造利润。
(飞锐点评:想起最近看到的一句话“价值由未来的收益而定,不是由过去的成本决定”,但对于物流企业而言,做到一定程度后收入可能多来自“金融”,而利润多来自“成本管控”,不管你信不信。)
五、改革组织绩效管理机制,建立绩效激励与问责机制
一、解决激励不够的问题。明年我们会彻底改革目前这种拿年薪、“吃大锅饭”、比国有企业还国有企业的薪酬机制。把工资与效益奖金分开,工资与岗位价值、服务年限等挂钩,效益奖金与收入目标、核定利润率挂钩。
二、解决压力不足的问题。我们将提升明年收入目标的合理性,不再放任各业务区根据历史数据对增长率简单递减来做预算,而是会在同比的基础上,根据各区的市场总量、市场占有率、公司的发展战略来确定经营目标,做定期回顾和评价,在同类地区间经营结果表现最差的地区,总部会问责区总并要求限期整改,仍不能改善的会淘汰。
今天我们面临严峻的经营形势,有“危”更有“机”,重重压力只会令顺丰迸发更大的能量。“今日的选择造就明日的顺丰”,与各位同仁共勉。
(飞锐点评:昨天路上听一个企业的员工唱歌“**是我家,携手赢天下”,顿时听得本人也是热血沸腾啊。希望经过这一轮的整改,顺丰也能够突破瓶颈发展瓶颈,携手赢天下)
王 卫
二○一二年九月六日
来源:文章内容来自尚西博客,点评内容为本站原创
来源:文章内容来自尚西博客,点评内容为本站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