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与物流行业被改变和颠覆时的内在逻辑
)为什么中国的电商发展这么快?
我先讲一个对创业者和投资人都有帮助、和其他电商和物流都有关系的逻辑。我们先看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中国的电子商务企业在相同的时间跨度中发展的速率和规模,比美国要大,或者说要快。这件事隐含的意思是有很大的泡沫,这是2009年——2010年间我们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我们引用一个说法,千亿级公司做生态,百亿级做平台,十亿级做产品。我们再讲一个产品,为什么淘宝变成了生态公司?
就零售本身而言,中国线下行业提供的解决方案,相对落后于我们过去若干年经济增长所带来的人均收入提高所应得的消费水平。这个是中国过去很多年投资行业都会涉及到的问题,为什么互联网金融会热?为什么O2O会热?其实他们面对的中国文化是一样的,中国较快的经济增长在过去十年里带来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带来了消费欲望和消费能力的提高。就零售本身来看的话,线下零售行业在成熟和成长速度上、在渗透和下沉速度上,都没有跟上中国人民消费水平增长的欲望,这是最大的动力。所以中国电商行业一旦触发了用户习惯和观念的改变,用户迅速适应了在网上买东西。在此基础上,这种改变的速度和规模都比美国在同时间段来的快,并且来的大。
宏观上,中国电子商务企业第一需要更大的泡沫,因为需要改变的东西比较多。第二,一旦形成了趋势以后,增长空间和速度在一段时间内比美国同类企业要更大。
在美国电子商务的发展过程中,前十几名当中大都是零售网站。美国的线下发展是完整的迭代,基本是在完成了零售渠道和品牌渗透的充分市场化后,才通过提高效率的方式启动了电子商务,这个跟我们的状况是不一样。
为什么淘宝变成了生态?内在逻辑是什么?
其次,为什么只有淘宝变成了生态?原因是既然线下原来的渠道和品牌商在电子商务方面的发展都非常不足,导致整个零售行业链条当中的基础设施不够。所以我们需要一个更大的投资泡沫,或者说力度,使这两件事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被解决。
零售行业的买卖、品牌商和渠道,本质上叫应用层,也就是表现层的东西,都是和交易有关的。零售行业的基础设施层无非是信息的流转、物流和生产方式,这是商品流通环节中最底层的几件事。我们在中国和美国看到,每一个行业遭到互联网和新技术挑战时,都是自上而下、从表现层被颠覆开始,然后逐层向下,最后发展到改变基础设施层。这种颠覆通常都是从线下有需求,但线下解决方案不好的地方开始。例如,六、七年前,淘宝刚启动时,85年前后的年轻人平均正处在二十到二十三、四岁的年龄段,他们大学要毕业或即将毕业,主要需求是一些相对便宜、样子不错、可选范围比较宽的、质量勉强OK的个人基础生活用品。这种需求巨大无比,但是线下解决不好。因为除了北京和上海有五道口和动物园这种批发市场外,其他城市没有这些地方。淘宝电商的更迭就是从这开始的。
再讲另一个例子,今年电商里面最热的是“海淘”。“海淘”所面对的问题和六年以前电子商务面对的问题是一样的。现在中国已经有很多成熟的消费者,他们非常了解世界范围内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有什么样的品牌,应该以什么样的价格获得这个品牌。中国的线下零售行业满足不了这个需求,所以触发了“海淘”这个市场,道理和六年前一样,只不过现在的品类升级了。
我刚才讲了,1985年出生的人到今天应该是29岁了,29岁的人开始消费家庭初级和中级消费品,他们会为家里买东西,所以是他们启动了超市市场,他们为什么买海外的东西,也是这个道理,因为他具备了这个消费能力,到了这个消费年纪,到了代表家庭买东西的阶段。
为什么基础设施层那么重要?
我解释半天只为讲一个问题,一个行业触发到线下有解决方案、有需求这一层的时候,一定要解决基础设施的问题。
基础设施层在零售行业就是信息流、现金流、东西的流转和生产制造方式。所以我们说,马云站在中国一个非常大的零售业平台上看这个问题,相信他也意识到了这个变化,所以他启动了菜鸟网络。
现金流、信息流、物流大家都容易理解,但是触发基础设施改革的时候,生产制造方式有被改变吗?有开始被颠覆的迹象吗?有!我们发现了一些零散的现象,比如说3D打印、开源硬件等等。
讲到物流,我们为什么一直在看,但没有投呢?我们认为,基础设施最大的挑战是一定要有规模效应。我们看看京东的例子,五六年前京东开始发展时,作为一个独立的B2C承担了非常多自建物流的角色,为什么这件事成为它的核心竞争力而不是亚马逊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的电商在启动阶段时,线下零售和基础设施发展非常不好,京东自建物流实际上是用自己的能力解决当时基础设施不完备的问题,这成就了它的核心竞争力。但当今天基础设施层已经开始改变的时候,如果按照京东这个模式再来一遍就会比较痛苦,因为现在的基础设施层跟六年前京东面临的状况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所以在基础设施层投资方面,我们有一点谨慎,因为我们担心,我们投资的基础设施最后会成为效率最高、规模最大的基础设施吗?
在中国的基础设施层发展的时候,我们还看到了另外的两个小趋势。我们注意到,中国出现了非常多的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快递、外卖、社区电商等。这个行业中出现的另外一种情况,就是所谓人人快递这样的,用P2P和C2C的方式来解决B2C的快递模式的差异。这两种最后会成为基础设施的主流吗?这个问题我有一点答案,但是因为我没有仔细考虑,所以我暂且不讲。
移动电商未来的解决方案?
关于移动电商,我的理解是,除了外卖之外现在还没有触发到基础设施层。我一年半以前曾在内部讲过,微信上卖的东西一开始一定是以单品高毛利为主,因为那样的东西是在线下以口头或熟人传播的形式推销的,目前来看是这样的。
我对移动电商没有想清楚,很久以前我坚持一个逻辑,因为移动电商的使用环境和用户的使用心理,它百分之百不会是一个店铺浏览式的电商。店铺浏览式的电商就是淘宝这样的,我在上面不断的找,不断的看,像逛商场一样。我的理解是,移动电子商务有一个很大的特点,用户的时间比较短,用户的屏幕比较小,用户的使用场景比较碎片。这就意味着用户的耐心要差一些,或者是说差很多。
所以我在两年多以前我就坚信,移动电商最后的解决方案应该不是一个店铺浏览式的。现在微信朋友圈上卖的大多是保健品或化妆品等单品高毛利的东西。但是,我想这也并不一定是一个终极形态,或者说不应该是一个最大的形态。最大的形态是什么?我也不知道,中国的移动电子商务刚刚起步,最后哪一种模式跑得快,我也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
但是移动电商和原来的PC电商的最大不同是,现在零售行业的基础设施已经比淘宝出现时好很多,所以你说是不是我仍需要建一个千亿级、平台级的生态系统的电商,有可能。但就算要做同一个生态系统,和淘宝时代面对的问题也不一样,因为整个需求环境和基础设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来源:IDG资本 文/李丰 )
- 上一篇:一个物流人的终极梦想:滴滴+菜鸟模式 干死马云
- 上一篇:物流!多少O2O心中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