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物流科技 > 国际 > 正文

船舶配套产业低于日韩 还需增强国际竞争力

发布时间: 2016-03-25 14:41:40   作者:国际海事信息网   来源: 国际海事信息网  

    船舶配套产业是船舶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船舶工业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一直以来,我国船舶配套产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随着我国船舶工业进入快速发展轨道,船舶配套产业问题也变得日益严峻和突出。

  据工信部网站3月4日发消息称,为加快提升我国船用设备配套能力和水平,支撑造船强国建设,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并印发《船舶配套产业能力提升行动计划(2016-2020年)》。“十三五”期间我国船舶配套产业将按照“分类施策、创新驱动、系统推进、军民融合、开放合作”原则逐步推进。

  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较为完善的船用设备研发、设计制造和服务体系,关键船用设备设计制造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全面掌握船舶动力、甲板机械、舱室设备、通导与智能系统及设备的核心技术,主要产品型谱完善,拥有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品牌产品。

  卓创资讯分析师王语录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船舶配套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存在深层次问题,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船舶配套产业能力提升行动计划(2016-2020)》的通知将改善这一情况。

  有业内人士指出,我国船舶配套企业虽然数量不少,但产品大多以低端为主,与日本和韩国同行相比,竞争优势不明显,在研发能力、关键技术水平方面差距明显,整个产业的集中度也比较低。同时,航运业结构性运力过剩的矛盾仍很突出,造船企业正在深入开展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工作,这对船舶配套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行动计划中提出,将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开展质量品牌建设,大力推动示范应用,强化关键零部件基础能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强企业等列为重要任务。

  据悉,韩国、日本船用设备本土化装船率分别高达85%、90%以上,我国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在高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配套领域本土化配套率不足30%。

  王语录也表示,中国的船舶配套产业明显低于日韩、欧洲等国家的船舶配套企业。其中水平相对低下的主要原因是船舶配套产品的知识产权以及核心技术,目前全球传播产品的配套设备市场主要控制在国外几个寡头企业手中,中国自主研发、自主创新能力低下且没有话语权。

  王语录指出,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开展质量品牌建设,大力推动示范应用,强化关键零部件基础能力,增加国际竞争力等将是未来我国船舶配套产业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国家出台《船舶配套产业能力提升行动计划(2016-2020年)》之后,包括财政金融等方面的支持会到位,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遇,跟上中国造船业的发展速度。

  王语录还谈到,未来技术创新、研发空白行业、开发节能环保技术等领域将成为重点发展的区域。

网站首页 | PMI指数 | 物流信息 | 物流科技 | 生产资料 | 钢铁信息 | 能源信息 | 汽车信息 | 中心介绍 | 要闻 | 图片 | 综合物流 | 现代物流 | 视频中心 | 后台登录

Copyright© 中国物流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西大街46号

联系我们 电话:010-65133322-6405 信箱:tjp@clic.org.cn QQ群 534151542 京ICP备170490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