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7月物流运行分析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中国物流信息中心
2025年1-7月,我国物流运行延续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社会物流总额保持稳定增长,累计增速基本平稳。尽管部分地区出现高温、暴雨洪涝等极端天气,对物流运行造成了短期冲击,但整体仍保持着稳健复苏和结构优化的向好态势。特别是高端制造、绿色低碳等新质物流需求动能强劲,推动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同时,物流市场规模稳步扩张,企业经营效益出现改善迹象。总体来看,物流运行恢复势头基本稳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
一、物流运行保持平稳恢复态势,工业与消费新动能壮大彰显韧性
1-7月,全国社会物流总额201.9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2%,比上半年回落0.4个百分点;7月份当月社会物流总额同比增长4.9%,增速环比回落0.6个百分点。受多重因素影响,7月份社会物流总额增速有所波动,但累计增速保持总体平稳,物流平稳运行态势没有改变。从结构看,工业物流、进口物流韧性继续彰显,巩固了物流需求增长的基本盘。同时在大规模设备更新、提振消费等相关政策带动下,单位居民、再生资源中的新业态发展向好为物流需求注入新动增长动力。具体来看:
一是工业品物流基本盘稳固,增长态势平稳。1-7月份,工业品物流总额同比增长5.7%,增速比上半年回落0.1个百分点。其中,制造物流发挥核心支撑作用,高于同期全部工业品物流0.5个百分点。工业品物流的基础更加坚实和多元化,多个维度增长面持续扩大,35个行业物流需求实现同比增长,增长面超过85%;335种产品产量同比增长,增长面超过50%。但也要看到,当前有效需求偏弱,7月份当月同比增长5.0%,增速环比回落0.3个百分点。
二是进口物流需求结构性改善,高新技术产品支撑作用增强。1-7月份,进口货物物流总额同比下降2.4%,降幅比上半年收窄0.6个百分点;7月份当月同比增长1.4%,增速环比回落0.7个百分点。进口物流延续改善态势,增长的结构性特征明显,高新技术产品与机电产品仍是主要拉动力量。从产品结构看,大宗商品进口物流呈现分化态势,7月份铁矿砂及其精矿、原油等进口物流量同比增长1.9%和11.5%;煤及褐煤则有所回落,同比下降22.9%。年内机床等产品进口物流量1-7月份累计增长依然显著,保持18%以上的高速增长,7月份集成电路等高技术产品同比增长超过10%。
三是单位与居民物流需求稳健增长,升级与新型动能增强。1-7月份单位与居民物品物流总额同比增长6.2%,比上半年提高0.1个百分点。消费相关物流需求延续恢复态势,以旧换新政策带动相关品类物流需求快速增长。7月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同比增长28.7%;通讯器材类增长14.9%,消费政策与物流需求增长形成良性循环。线上消费活力持续增强,线上线下融合加深。1-7月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6.3%,快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1.5个百分点。即时零售、直播带货等新型消费助力相关的实体零售同步改善,1-7月份仓储会员店产生的相关物流需求增速持续超过30%,显示线上线下物流需求协同发展。
四是新质物流需求强劲增长,多维度协同推进。新质相关领域物流需求保持强劲增长态势,高端制造、数字智能、绿色低碳等领域协同发力,成为引领物流需求升级的重要引擎。高端制造业物流需求快速增长。7月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相关物流需求同比增长9.3%,模拟芯片、3D打印设备、工业控制计算机及系统等高端产品物流量增速均超过20%。智能化领域保持良好发展势头。7月份,规模以上数字产品制造业物流需求增长8.4%,机器人产业相关物流量增长均超过10%。绿色低碳物流领域表现亮眼,新能源汽车、锂离子电池等新能源产品物流量增长均在20%左右,同时绿色转型为循环再生产业发展创造良好机遇,1-7月份再生资源物流总额同比增长13.2%,仍保持高速增长。
二、物流市场规模稳定增长,结构性变化显现
1-7月份,物流业总收入为8.2万亿元,同比增长4.9%,增速较上半年回落0.1个百分点;1-7月份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平均为50.5点,7月份业务总量指数为50.5%,继续保持扩张态势,7月份物流企业新订单指数为52.5%,企业经营情况回暖。物流市场规模增速稳定,企业内生动力较强,景气水平依然良好,结构性变化显现。中西部地区增长提速、新业态持续领跑、消费升级需求旺盛等特点凸显,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区域结构:中西部增长动能增强。地区发展格局呈现新变化,中西部地区增速领先全国。西部地区业务总量指数达52.3%,中部地区为50.9%,分别高于全国水平1.8和0.4个百分点,显示中西部地区物流需求增长动能持续增强。东部地区指数为50.3%,保持稳健增长态势,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正在形成。
行业结构:新业态与国际物流表现突出。新业态延续良好发展态势。电商快递业持续高景气运行,业务总量指数达69.3%;航空运输业为52.8%,环比回升0.8个百分点。国际物流成为新增长点:铁路运输方面,中亚班列累计开行8526列,同比增长23.2%,中老铁路累计发送跨境货物344.1万吨,同比增长6.4%,多元化外贸政策带动重点区域、关键节点的国际铁路联运保持高速增长;航空货运方面,在跨境电商等需求带动下,国际航线完成货邮运输量38.8万吨,同比增长21.5%,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保障供应链上下游平稳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撑。
服务领域:民生消费与基础能源保障有力。物流支撑能源运输、民生消费的保障水平良好。从服务消费的电商物流来看,呈现多元化发展特征,县乡消费潜能持续激发,物流支撑保障有效。7月份,电商物流总业务量指数为130.9点,农村电商物流业务量指数为131.5点,比上月回升1.1点。从服务能源保障的铁路运输来看,迎峰度夏期间电煤运输保障有力,重点物资应装尽装、高效送达,1-7月份,国家铁路发送煤炭11.96亿吨,其中电煤8.16亿吨,铁路直供电厂存煤保持较高水平,矿建材料、冶炼物资、粮食运量同比分别增长13.6%、8.2%、12.7%,基础能源领域物流供给稳定高效。
三、物流服务价格水平趋升,微观主体经营出现改善迹象
7月份,受季节性因素和市场供需变化影响,我国物流服务价格呈现分化走势。沿海运输价格小幅上涨,出口集装箱运价走势分化,公路物流价格稳中略降,快递单票价格持续下滑。沿海散货运价小幅上涨。7月份,受全国各地持续性高温与降雨天气影响,终端日耗维持高位,补库积极性提升,叠加台风及港口封航等因素,部分航线运价持续上涨。7月25日,沿海(散货)综合运价指数月平均值为1036.23点,环比上涨1.0%。出口集装箱运价走势分化。7月份,中国出口集装箱综合运价指数月平均值为1305.40点,较上月上涨2.2%;但反映即期市场的上海出口集装箱综合指数月平均值为1684.06点,较上月下跌16.4%,显示即期市场订舱价格呈下行走势。公路物流运价环比回落。7月份,中国公路物流运价指数为105点,环比回落0.05%,同比回升1.8%。部分区域因季节因素影响公路运输受阻,市场需求相较前期有所放缓,运力供给仍较为充足,价格有所回落。快递价格持续下行。1-7月,邮政行业业务收入及单量均呈增长态势,但单票价格出现下滑,平均价格同比下降7%,行业竞争态势持续。
企业营收增速趋缓,盈利水平出现改善迹象。从重点调查数据来看,在业务量稳定和价格企稳的带动下,物流企业的业务收入增速保持基本稳定。1-7月份,重点调查的物流企业物流业务收入同比增长4.8%,增速比上半年回落0.6个百分点。同时物流企业持续提升运营效率与盈利能力,助力资金周转时效加快,单位运营成本稳中有降。1-7月重点企业每百元物流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95.3元,同比降低0.2元,7月资金周转率指数环比回升0.2个百分点。在积极转型升级和精细化管理的推动下,物流企业盈利水平出现改善迹象。从指数角度看,企业主营业务利润指数为46.2%,环比回升0.1个百分点;从经营指标看,1-7月份重点物流企业收入利润率为3.4%,环比上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综合来看今年以来我国社会物流运行延续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物流需求保持增长,物流市场规模持续扩大、结构进一步优化。也要看到,本月受到多重因素影响,部分物流指标有所波动,有效需求偏弱、中小企业盈利水平较低等困难依然存在。从本月仓储指数来看,平均库存周转次数指数为48.5%,较上月下降7.2个百分点,落入收缩区间;期末库存指数为51%,较上月回升3.3个百分点,进入扩张区间。显示供应链产销衔接水平有所放缓,商品周转速度减慢,库存水平普遍有所上升。7月3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指出要“依法依规治理企业无序竞争,推进重点行业产能治理”,并强调“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以打破地方保护与区域壁垒,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释放市场潜力。下阶段,相关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及灵活性预见性有望增强,为物流运行创造了更有序、健康的发展环境。数据显示,7月份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仍维持55.6%的较高水平,微观主体对市场发展预期总体向好,低空物流、供应链一体化、跨境电商物流等新动能领域,呈现出显著优于整体水平的发展势头。
- 上一篇:没有了
- 上一篇:物流运行稳中有进质效双升态势延续——2025年上半年物流运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