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命快递”背后折射的快递4大乱象
“夺命快递”一个突发的责任事故,将人们的视野聚焦在了快递行业的管理问题上。中国的快递行业处在网络消费新时代。这个时代催生了新的消费方式,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这件偶发的事件也远不是快递行业出现的第一起事件,快递行业的乱象早之前就开始滋生并蔓延。
(一)暴力分拣现象不断。快件破损、丢失,这是很多网购的人都碰到过的问题。管理混乱、法律缺失、监管不到位,这样的问题也较为普遍。有数据显示,中国每天有2000多万件快递包裹被运送投递,一年下来,是73亿件。在这种环境下,消费者利益受损、行业畸形发展乱象带来的危害,后果难以想象。
相比“夺命快递”事件,这些暴力分拣的快递问题指向的是商业规范的缺乏,商业行为的粗糙、低质化,其对应的后果是消费者的不适应感,以及人的权益没有得到保障。而“夺命快递”直接指向人的生命,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快递行业亟需规范的严重性和紧迫性。
(二)无视制度违规运送。邮政法、《快递市场管理办法》以及《快递业安全防范细则》都详细规定了禁止邮寄的违禁物品种类和严格的验视制度,而国家邮政局相关规定更是明确了各类易腐蚀性物品(如有机溶剂)不得寄递。
圆通夺命快递中被污染的是氟乙酸甲酯,这是一种在制药领域广泛应用的有毒液体,具有易燃特性,刺激人的眼睛、呼吸系统和皮肤,有过致人死亡的极端案例。显然,邮寄氟乙酸甲酯的企业、收寄企业以及寄送企业都有可能涉嫌刑事犯罪的问题。
在实际的快递配送中,远不止这些特殊的化学品收到严禁运送,还有一些活动物也是不能快递,属于违禁品。
一位曾经在快递公司工作的员工谈到,实际的快递中,经常会从站点收到各种快递小动物的事件,当然这些小动物会自然而然的成为配送中心的“肚中之物”。
(三)不做信息收集备注。快递行业,是一个集配送、查询、跟踪系统都非常完善的行业,是一个对大数据挖掘很深的行业。现实生活中,一般上班族为了方便都习惯把快递寄送到公司。快递员的配送工作也是按区域划分的,令不少消费者尴尬的是,周末经常会遇到快递员的快递电话,通知在公司的地址领取快递,而上班族周末都是在休息的状态,而无法及时查收快递,快递员也只能折回,另选他日配送。
上述现象不止一次发生在一些上班族的身上,当发生一次后,快递公司并没有对相应地址的公司快件做信息备注。而是“重蹈覆辙”,重复来回的配送不仅没有节省时间,增加单位时间内的配送量,反而消耗了人力成本,降低了配送的效率。
(四)从业人员流动快。很多快递公司采用承包加盟的方式发展基层网点,有一些基层网点甚至出现“家庭作坊式”的粗放经营方式,分部经理和亲友负责后勤工作,快递员派件、收件“只要不被公司罚钱就行了”。而出现问题后,上级公司追责的主要方式只是“罚钱”,分部经理将罚款落实到责任员工身上,员工辞职一走了之,几乎都无暇无心顾及规范管理。
除了加盟门槛低导致的管理简单粗放,从业人员流动性强使得很多快递员缺乏责任心,出现问题也很难追责。很多快递员都是“无底薪、无保险”,入职时,很少签订正规的劳动合同,大部分是仅仅上交一份身份证复印件就可以了,分部经理能够牵制快递员的唯一途径是“压一个月的工资”。而对于快递员的从业素质,也没有什么硬性要求,基本是“会开电动三轮车、识字”就可以入职。
回顾快递行业的乱象,似乎每年都有增无减,近年来,随着快递行业的快速发展,乱象尤其严重。很多企业无暇停下来“看路”了,一味追求利益,增加IPO的资本。快递行业作为服务行业,当企业开始无视用户体验、无视法规,盲目追求利益时,那这个行业也就失去了其发展下去的“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