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现代物流 > 供应链 > 正文

低估的宏观消费率与失控的消费贷款

发布时间: 2018-03-19 09:29:55   作者:搜狐财经   来源: 本站原创  

美国比较经济学会2017年年度最佳论文《重新评估被低估的中国消费》导读

中国人真的是爱储蓄,不爱消费?

很多研究都说,中国人秉承儒家文化,力求勤俭持家,所以一贯来看,宏观的国民收支账户核算中储蓄率偏高,而消费率偏低。最近一篇被授予大奖的论文颠覆了这一论断。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教授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CEIBS)副教务长、EMBA项目主任朱天教授于2014年11月6日在国际学术期刊《ComparativeEconomicStudies》上发表题为《ReestimatingChina’sUnderestimatedConsumption(重新评估被低估的中国消费)》的论文。

该论文近日被美国比较经济学会(ACES)评为最佳论文奖--BergsonPrize(该奖项旨在纪念伟大的经济学家AbramBergson)。该学会将在2018年1月于费城举行的美国经济学会和美国社会科学年会期间宣布,并颁发奖牌和奖金。

论文主要内容:

文章指出,中国官方统计数据对消费的低估来源于几个方面。

首先,官方统计数据不能涵盖由公司账户付费的私人消费,此项支出一般被视作企业的经营成本,如果是耐用消费品,则被视作投资支出。

第二,中国的统计数据大大低估了居住消费。统计局使用建造成本乘以一个固定的折旧率(城镇住房是2%、农村是3%)作为粗略的估计。这种方法不仅导致了建造成本大大低估了房屋的市场价值,而且2%的折旧率也低估了实际的租金回报率的结果。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高收入家庭在调查家庭消费统计数据中的代表性不足,这与住户调查方法有关。文章纠正了后两个被低估的来源,从而重新估计了中国的家庭消费。他们的再评估表明中国的最终消费支出至少接近GDP的60%,大约高出官方数据10百分比。

论文中文导读:

一、重估中国低估的消费率

中国消费率太低,消费拉动GDP的比例低于50%,而全球来看世界范围内总体消费率在80%左右,美国是88%,而欧盟为80%的消费率,中国较低的消费意愿造成全球经济失衡。国外研究学者建议中国应该采取措施刺激消费以推动全球平衡,并使中国的增长更具有可持续性。

事实并非如此,中国的居民消费被大大低估,导致最终中国真实消费率是60%,足足比官方公布的数据高10个百分点。

首先,大量居民消费被企业支付,使得这些统计量计入的是企业成本,而不是居民消费。比如不少耐用消费品,像汽车、投资支出等。其次,因为统计方法不当,中国国内居民的房地产消费对明显低估;第三,居民消费数据主要基于居民入户调查,而入户调查无法覆盖高收入群体。因为数据获得性的问题,论文主要从后两个源头去研究消费被低估的程度。消费数据低估似乎在中国经济学界是一个共识,特别是关于房地产数据,官方统计数据一致被认为低估。但是很多经济学家,即使修正被低估的官方消费统计数据,中国的消费率依然是偏低了。

二、中国GDP的核算方法

作为论坛的开篇部分,作者普及式介绍中国官方GDP数据的统计方法。众所周知GDP核算有三种方法,分别为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中国GDP的季度和年度核算数据的生产是综合了生产法和收入法,中国GDP统计中季度里面,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运用的是产出法,而第三产业运用的收入法。中国同时也公布按支出法核算的年度GDP数据,这个数据和基于生产-收入法核算的数据存在一些微小差距。原则上中国的GDP支出法数据是独立预测出来的,但实际并不是这样的。按照支出法,GDP是由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净资本形成和净出口构成。居民消费和资本形成数据由国家统计局产生,而政府消费由财政部提供,净出口数据来自于国家海关总署和外汇管理局。

中国居民消费数据来自于城乡居民收入支出调查统计数据的预测估计,有两种消费支出数据,一种是显性消费支出数据,如消费的商品和服务,包括购买的或者居民自产或者是实物消费;另外一种是隐性消费,包括房屋所有者的估算租金,健康保险、医疗、卫生等公共和企业主体支出的费用,这些并不包括在居民调查数据之中,而只能通过其他渠道预测。以2009年为例,最终消费数据比中国居民调查统计出来的数据多1.69万亿元,这主要是前述隐性消费造成的。净资本形成包括投资资本形成和存货变化。按照统计局的公告,资本形成数据来自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数据,并做了相应比较小的调整。当然这个表述也并不就一定是严格执行,按照张军教授在2014年的另一份研究,严格按照统计局的方法计算的资本形成数据显著高于与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以2012年为例,张军教授计算的资本形成数据比统计局高60%;这意味着资本形成数据并不是严格严重官方公布的方法来核算的。

张军教授提出了一个设想,他认为官方公布的资本形成数据是一个支出法项目下的残差项。如果严格按照官方公布的方法估计资本形成的话,那么2012年GDP数据中净出口数据和资本形成数据将比官方基于生产收入法核算的数据高30%。于是统计局需要有意压低一到两项支出法项下的构成项目以使得三种方法统计出来的数据达到自洽。而由于政府消费和净出口项目来自于其他政府部门,统计局仅仅能够调整的项目就是资本形成。

三、重估中国的房地产消费数据

为什么要重估中国的房地产消费数据?因为中国的数据不靠谱。

2009年房地产消费占GDP比例为6%,OECD国家的房产消费平均为GDP的14%,墨西哥和土耳其分为11.1%和16.5%,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考虑到相对高的房价收入比,中国居民房地产消费数据被大幅低估。

怎么低估的呢?主要是通过房租消费来实现的,租房居民实际支付的租金好统计,但是自有住房的预估房租难以预测。国家统计局运用成本加成再乘以一个折旧率来计算预估房租,(城市住户折旧率为2%,农村为3%),以此作为一个初步的预估数据。当这个数据被实际采用时,就大幅低估了居民房地产消费数据。因为扣除了土地价值的建筑成本加成法计算的房地产租金数据大幅低估了房地产的市场价值,而且2%的折旧率也大幅低于真实市场的租金回报率。

中国统计局并未公布真实的城乡虚拟折旧,但是可以根据他公布的计算方法预估。论文基于公布的方法预测了2004-2011年的数据。(假设农村自有住房率为100%,城镇假设自有住房率为89%),大概预估城市居民的虚拟折旧大概是GDP的1.7%,农村为GDP的0.7-1%左右。城乡合计的数据显示从2004-2011年,综合虚拟折旧占GDP的比例为2.34%-2.77%。这一数据明细低估了中国自有住房住户的预估房租数。

论文认为有两种办法来预估自有住房户的房租数据。一种是市场调查数据,一种是使用成本路径。其中后者是基于房地产价格、房地产投资的利率和房地产其他服务成本,例如税费、维修和折旧费用。由于房价和利率、通胀的波动,使用成本路径预计的自有住房预估租金的波动性较大。

由于数据的可得性,论文用全国平均的租售比预测城镇自有住房的预估租金的低值,在农村方面这运用之前计算的虚拟折旧来作为农村租房的预估房租下限值。论文采用的3%的租售比率,这个数据有低估。按照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主要城市的租售比率在2010年为3.37%-3.97%左右。通过这个数据的预测,结合其他一些假设,论文预测中国居民的房地产消费大概低估了GDP的2.8-4.7%左右,导致居民最终消费低估了1.9-3%的GDP,总消费则低估了1.55-2.3%。在2004-2011年之间。

四、从资金流量表重估实际消费量

最主要的低估来源于高收入家庭的的消费被严重低估,原因是居民随机调查的方法造成的。统计局常规的做法是随机对全国居民户进行抽样调查,接受调查的居民户每年会有少量的补贴,然后基于这些抽样调查数据计算平均值再乘以全国总人口数。

高收入家庭一般是不会主动参与这一类调查的,结果是总的贾总消费数据被显著低估了,因为抽样调查的样本出了问题。论文作者通过调查样本拥有汽车数量的对比佐证了这一观点。基于调查数据计算的汽车拥有量大幅低于中国的实际汽车拥有量。

幸运的是总的可支配收入在收入法中的GDP核算表中披露出来,由于收入数据来自于企业、政府和其他组织,因此它不存在抽样偏误问题,因此数据更可靠。但是来自于收入法计算的可支配收入数据和来自于居民抽样调查的居民收入数据存在一定差异,来自于抽样调查的居民加总收入数据大概是收入法调查数据可支配收入的72-78%,也就是说抽样调查的居民收入数据大概低估了居民收入28%的水平。

如果抽样调查低估居民收入,那么它也会低估居民消费。由于这一调查仅仅覆盖了居民的显性消费,低估了高收入家庭的收入也会导致显性消费的预测过低。论文通过假设一定的消费收入比例,再乘以收入法下的可支配收入与抽样调查下的居民收入总量,获得低估数据。

五、消费率整体低估了10%

综合考虑房地产消费的低估和高收入群体的消费低估,论文预测官方公布的消费数据至少低估了10%。例如,按照作者的方法预测的2011年消费率为59.4%,比官方公布的49.1%高10.3%。除了作者的分析之外,2013年另外一篇论文,通过微观分项研究显示,2012年中国的消费率被低估了11%。侧目印证了作者的观点。

论文还认为,由于分析指出资本形成净是一个残差项,如果认为消费被低估了,那么反过来也可以说,中国的投资率被高估了,而且高估的比例在10%左右。因此,进一步推演出,未来基于官方公布数据进行的研究需要谨慎,因为这些数据都被低估,基于错误数据的研究必然导致错误的结论。

按照作者的分析,中国在2011年消费率就接近60%,这个读数已经不低,特别是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作者认为,毕竟不是消费而是资本积累和生产率提升才是决定经济长期增长的基础。作者指出,大多数东亚国家的消费率并不过,如韩国、日本的消费率在60%左右,新加坡最近很多年一直在45%左右,低于中国。中国的发展并不能一味强调提高消费率,保持适度的储蓄和投资率,才能确保中国顺利进入高收入国家。

六、消费主义崛起,失控的债务

从结构上来看,消费拉动型的经济被认为更为健康,因为消费占比提升意味着投资率会下降,进而企业债务率也会跟随回落,这就是过去几年中国实体经济和金融格局变化的根本逻辑。然而消费的增长不管是从当期还是从跨期来看,都会降低储蓄率,储蓄率下降从宏观平衡表上来看,意味着顺差收窄和国际收支再平衡。

从“低消费、高投资——净出口、贸易顺差+资本输出”的状态经历消费上升、投资下降——净出口萎缩、贸易顺差下降和资本净流入,最终发展为“高消费、低投资——净进口、贸易逆差+资本流入”的状态。这个宏观演化过程对金融体系会产生什么样的冲击,对中国而言非常直接的就是外汇占款的增量没有了,银行体系的基础货币更多依赖于央行的货币创造,消费率提高的越快,银行对央行基础货币的依赖越高。另外一个潜在的冲击是汇率稳定和通胀水平,如果在消费-投资转型过程之中,资本大幅流出和贬值同时出现,则通胀压力会加大。而且从全球来看,伴随着中国投资率下降和消费率的回升,则全球的通胀压力在加大,可以观察美国PCE指数与中国消费率的相关性。

低估的消费率也能从微观的消费贷数据和宏观的债务率上得到映证。根据招股书显示,趣店注册用户为4790万,平均月活跃用户数2890万,2017年第二季度活跃借款人数559万人。2017年上半年交易金额382亿元人民币,2016年全年交易额322亿人民币。

宏观上来看,居民债务率自2015年以来出现大幅攀升,根据BIS的预测2014年年末居民债务率为35.7%,到2017年一季度则上升为45%。截止2017年6月份国内信用卡信贷总额达到10.8万亿,相比2014年的5.6万亿增长了一倍,相比于2010年的2万亿增长了5倍,相比于2007年6月份的4116亿元,增长了近20倍。

网站首页 | PMI指数 | 物流信息 | 物流科技 | 生产资料 | 钢铁信息 | 能源信息 | 汽车信息 | 中心介绍 | 要闻 | 图片 | 综合物流 | 现代物流 | 视频中心 | 后台登录

Copyright© 中国物流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西大街46号

联系我们 电话:010-65133322-6405 信箱:tjp@clic.org.cn QQ群 534151542 京ICP备170490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