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波:加快制造业工业转型升级 推动工业强国建设
今年以来,国际经济形势更加复杂多变,中国经济增长也面临较大下行压力。本次论坛以全球经济复苏与制造业转型发展为主题,研究探讨有关对策措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借此机会,我愿就中国工业转型升级的有关问题与大家交流。
一、 中国工业已进入到转型升级促发展的新阶段
目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已经达到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5400美元,一些地区超过了10000美元,如果按购买力平价计算,这些数值还要更高,这表明,今后一段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将更为明显。总体判断,过去长达30多年的两位数超高速增长阶段行将结束,而适度稳定的中高速甚至中速发展将成为常态,转型升级、科学发展已成为新时期工业发展的核心主题。
中国工业发展已进入一个新阶段,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折期。这个新阶段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一是发展动力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关键时期,创新驱动日益成为中国工业转型发展最根本、最关键的力量。从内部看,我国工业发展过度依靠要素数量投入,追求外延扩张已难以为继。从外部看,谁能在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掌握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的主动权,率先在经济复苏中走向繁荣。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由“跟踪模仿”向“赶超一流”、“创新驱动”转变,已成为中国企业的历史使命。
二是资源利用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变的关键时期,促进资源利用方式变革成为破解资源环境紧约束的治本之策。近年来,中国能源资源约束趋紧,重要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快速上升,环境状况总体恶化趋势没有根本遏制。据世界银行报告,过去十年间,中国环境退化等所造成的成本已经接近GDP的10%。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对能源资源的刚性需求仍然很大。必须树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理念,推动能源资源利用方式变革,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是国际分工地位由价值链低端向高端跃升的关键时期,这是应对传统比较优势减弱的客观要求。据联合国预测,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将于2015年前后达到顶峰,数量型“人口红利”将进入拐点期。同时,近年来国内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快速上升,长期支撑工业发展的要素供给条件发生明显变化,已难以支撑经济超高速发展。面对传统优势减弱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迫切要求在“中国制造”的基础上培育和发展“中国创造”,提高在国际上的分工地位。
四是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的关键时期,这是应对外部经济冲击的必然选择。过度依赖外需的中国经济结构,正遭受美欧的“压”和新兴经济体的“挤”,国际市场需求增长放缓,将压缩我国出口产品大幅增长的空间,过去十年我国外贸出口年均增长22%的状况难以再现,立足扩大内需已成为未来发展的战略基点。国内外经验表明,只有立足内需才能抵御外部冲击。坚持扩大内需已成为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
五是以结构优化升级为主攻方向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关键时期,这是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多年来,我国在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的同时,结构失衡、产能过剩等深层次矛盾已日益突出。从行业结构看,一般加工工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比重过大,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较为滞后,高技术产业发展不足;从组织结构看,规模经济行业产业集中度相对偏低;从空间布局看,产业空间布局与资源分布不协调。工业转型升级如能加快推进,就能推动我国经济社会进入良性发展轨道;如果行动迟缓,不仅资源环境难以承载,而且会错失 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二、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
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工业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战略目标,中国工业在实现上述目标中肩负着历史重任。按照党的十八大的总体部署,必须着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发展壮大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向高端化发展,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一)培训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七大领域,是优化产业结构、掌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举措。这里我强调四个方面:
一是着力突破和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这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首要任务。如,要发展民用航空产业,依赖于航空发动机及关键材料等核心技术的突破。要以抢占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为目标,进一步强化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突破重大技术瓶颈。同时,我们将组织实施一批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研制一批急需的技术标准,完善一批重点领域产业链条,创建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基地,支持一批产业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和产业联盟,切实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实质性成效。
二是着力发展高端专用装备。这里说的高端专用装备主要是指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他六个领域发展所急需的专用装备,如,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成套装备,生物医药领域的高速离心机等核心装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带动我国本土装备制造业发展,这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内容和应有之义。发展高端专用装备制造,必须加强与重点用户的紧密联系,一方面通过为企业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技术服务,增强产品的可信度,从而扩大影响,吸引潜在市场,从深度上挖掘市场、培育市场;另一方面通过应用示范发现问题,为产品今后的改进与提高积累经验。同时,还必须完善首台套的政策。
三是营造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潜力要转化为现实需求,还依赖于市场培育和相关配套设施的完善。比如新能源发电需要储能等基础设施,物联网发展也需要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等应用示范工程来带动。要依托重大工程和重大需求,组织协调打通重点产品应用环节,加速形成研发-制造-应用的良性互动,促进新兴产业规模化、商业化发展。
四是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针对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重复建设、盲目布局等问题,进一步加强宏观引导,建立健全新兴产业监测体系,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和健康发展,避免产生系统性风险。加强部门之间、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衔接协调,推动财税、金融、体制机制改革等配套政策和相关实施细则加快出台,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未来一段时期,传统产业仍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必须强化需求导向,加快产业转型发展步伐。
一是促进向绿色、低碳、循环方向发展。树立设计开发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环境影响最小化的发展理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再制造产业,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探索合同能源管理、碳交易、排污权交易等新机制新模式。同时,作为工业部门,要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产品、技术装备、综合解决方案等的有力支撑。
二是实施质量和品牌战略,提高产品附加值。以开发品种、提升质量、创建品牌、改善服务、提高效益为重点,着力提升工业产品质量,加强自主品牌培育,不断提升品牌形象和价值,引领和创造市场需求,提高工业产品附加值,逐步提高工业增加率,这也是“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规划提出的重要目标任务。
三是深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两化”融合水平。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深化信息技术集成应用,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提高研发设计、生产过程、生产装备,经营管理信息化水平,促进制造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变,提高传统产业创新发展能力。
(三)发展壮大生产性服务业
目前,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为滞后,制造业服务化尚处起步阶段。必须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工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必须围绕制约产业升级的瓶颈突出发展重点。综合考虑产业基础、市场需求、发展前景和支撑条件,现阶段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着力培养工业设计及研发服务、现代物流、信息服务及外包、检验检测服务、节能环保和安全生产服务等重点领域,不断提升服务支撑转型升级的能力。
二是要大力推进制造业服务化。服务化是当前制造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增值服务已成为大型跨国公司收入的主要来源。目前,我国部分企业也加快了服务化步伐。如陕鼓集团发展风机远程诊断和维护,潍柴动力大力发展再制造等。要积极引导制造企业立足产品制造,发展故障诊断、远程咨询、专业维修等新型业态,提高专业服务以及全生命周期服务在产品价值中的比重。
三是积极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在现代市场条件下,商业模式创新与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同等重要。苹果、英特尔、谷歌等,都是商业模式创新的典范。要鼓励拓展新型服务领域,不断培育形成服务业新的增长点。比如在节能环保领域就需要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发展商业性的增值服务新业态。
需要强调的是,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企业转型升级是工业转型升级的微观层面和最终落脚点,处于基础性的地位,没有大量企业的转型升级,整个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无从谈起。在企业转型升级中,企业家是重要推动力。事实证明,企业家如能顺应发展趋势、主动作为,往往能带领企业乃至某个产业走上升级之路。同时,还需要不断完善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尤其是工业发展的环境。如,创造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收益率大致相当的条件,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投向实体经济;加强财税、金融、投资、贸易、土地、环保等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形成政策合力等。我们应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发挥工业在实体经济中的主体作用,扎实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加快推进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
- 上一篇:2013实体经济“U形”复苏?
- 上一篇:工信部:我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