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 正文

2013年中国制造业产能过剩或将进一步加剧

发布时间: 2013-01-17 09:14:34   作者:中国经济导报   来源: 本站原创  

      受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国际市场需求低迷、国内消费市场难以短期启动的影响,GDP贡献率相对较高的“两高一资”行业可能再度出现投资高速增长状态。

  受近年来出台的一系列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影响,2012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的进展。但由于国内外经济形势依然严峻,“两高一资”行业产能过剩严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遭遇“政府企业热、市场冷”,企业海外并购风险加剧,2013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形势不容乐观。

  “2013年产能过剩存在进一步加剧的风险。对此,扶持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引导产业合理有序转移、大力发展面向工业生产的相关服务业等显得尤为重要。”近日,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工信部赛迪智库工业结构调整形势分析课题组有关人士说。

  “两高一资”行业产能过剩严重

  近年来,淘汰落后产能和抑制产能过剩一直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2011年以来,随着加快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抑制重复建设、淘汰落后产能、促进节能减排等政策措施的实施,淘汰落后产能和抑制产能过剩工作在部分领域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由于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一些行业落后产能比重仍然较大,加之落后产能退出的政策措施不完善,部分地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存在认识偏差等问题,淘汰落后产能任务艰巨。同时,受国际经济形势低迷、市场需求持续萎缩等因素影响,2012年我国工业领域产能过剩更加严重。

  据工信部赛迪智库工业结构调整形势分析课题组统计,2012年上半年,我国钢铁产能过剩超过1.6亿吨,水泥产能过剩超过3亿吨,铝冶炼行业产能利用率仅为65%左右。除了传统的钢铁、水泥、平板玻璃、造船等行业产能大量过剩外,多晶硅、风电设备、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也出现产能过剩倾向。如果不及时加以有效引导和抑制,这些潜在的产能过剩有可能形成现实的、较大规模的产能过剩。

  该课题组有关人士指出,在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国际市场需求低迷、国内消费市场难以短期启动的情况下,投资依然是我国“稳增长”的主要手段。受此影响,GDP贡献率相对较高的“两高一资”行业可能再度出现投资高速增长状态。

  有关数据显示,2012年1~9月,六大高耗能行业投资3.5万亿元,同比增长22.2%,增速同比提高4.2个百分点。产能过剩存在进一步加剧的风险,钢铁和水泥行业尤为明显。从钢铁行业看,2012年5月,广西防城港钢铁基地和广东湛江钢铁基地两个总投资超过1300亿元的钢铁项目获批,同月首钢迁钢项目也获得通过,3个项目将形成2559万吨铁、2720万吨钢的生产规模;加之各地一批钢铁项目开工新建,预计2013年钢铁产能总量仍将保持增长态势,在需求持续萎缩的冲击影响下,产能过剩将更为突出。从水泥行业看,新型干法水泥建设项目近年来呈爆发性增长,2012年仍有216条在建生产线,2013年建成投产后,新型干法水泥产能预计将达到31.33亿吨。2011年我国水泥实际产量不到21亿吨,按照近5年水泥产量11%左右平均增长率测算,2013年将达到26亿吨,产能过剩问题值得高度关注。

  对此,工信部赛迪智库工业结构调整形势分析课题组建议,要积极探索淘汰落后产能的新模式和新机制,加快落后产能退出。一是切实发挥法律法规的约束作用,严格依法行政,加大对出现环保、安全、质量问题企业的惩罚力度,促使企业自觉淘汰落后产能。二是探索建立新上项目与淘汰落后产能相衔接的审批机制,落后产能等(减)量置换制度,以及与兼并重组、技术改造、节能减排、准入管理、信贷投放、土地规划等工作的对接机制,多部门协调配合加快推进落后产能退出。三是逐步营造有助于落后产能自动退出的市场环境。强化能耗、物耗、环保、安全、质量等指标对企业的约束性作用,提高落后产能的利用成本;坚持利用差别电价淘汰落后产能的有效做法,探索通过资源性产品价格、资源和环保税费制度淘汰落后产能的机制。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遭遇“政府企业热、市场冷”

  2010年10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发布后,各地政府部门均加强了对七大战略性新兴领域的规划和投资支持力度,甚至各地政府制定的发展规划目标总量远超过国家规划目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提出,到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力争达到50万辆。然而,仅安徽、河南、广东三省2015年电动汽车的规划产能就已达到65万辆。在政策的激励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了越来越多企业的青睐,纷纷寻求新兴领域的投资机会,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出蓬勃的发展势头。据统计,在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中,我国已经以171家的企业数量高居首位。

  然而,受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尚未突破、产品和服务成熟度不足、成本和价格居高不下、必要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尚未完善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新产品、新服务的国内市场有效需求严重不足。多晶硅、风电设备等新兴产业领域出现产能过剩苗头。2011年,我国用于太阳能发电的电池板产量已超过1200万千瓦,但国内太阳能电站的装机容量仅为220万千瓦,新增装机容量只占同年全国太阳能电池产量的16.95%。新能源汽车仍主要以示范运营为主,私人市场远未形成对新能源汽车的稳定需求。2012年,国内主要生产厂商共销售新能源汽车12791辆,同期市场占有率还不到千分之一,且仍主要依靠政府示范推广。新兴产业的市场培育需要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服务体系建设以及启动和刺激消费的政策多方面发挥作用。

  对此,工信部赛迪智库工业结构调整形势分析课题组建议,要营造有利政策环境,增强创新发展驱动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逐步形成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新体系。一是加大对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的支持力度。发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引领支撑作用,尽快实现关键、核心、重大技术突破;综合运用信贷优惠、贷款贴息、加计扣除等手段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提高研发能力。二是加快新兴产业市场培育。建立和完善产品标识制度,对贴有相应标识的产品实施补贴政策,鼓励绿色、安全和节能产品的消费;通过试点示范、经验推广的方式,引导需求,培育新兴市场。三是优化产业布局。企业海外并购风险加剧近年来,国内企业并购重组进展顺利,而海外并购却因欧美等国频频设置壁垒而屡屡受挫。

  华为自2008年收购3Com公司失败以来,先后4次收购美国企业未果。西色国际收购美国金矿项目遭拒、腾讯竞购ICQ失败、中海油收购尼克森遇阻,都意味着我国企业“走出去”面临新的困境。为重振实体经济,欧美等国加大对本国产业的保护力度,在壁垒构筑上也逐步由贸易壁垒转向投资壁垒。一方面,以涉及国家安全、防止先进技术外流为名,加大对我国企业投资并购的审查力度;另一方面,从购、产、销、人、财、物以及投资准入等方面构筑壁垒,限制我国企业的投资行为。

  该课题组有关人士指出,由于投资壁垒一般会在企业并购后期发挥作用,并购前期投入的成本难以收回,我国企业海外并购风险进一步加剧。2012年万向集团为收购美国已破产电动汽车电池制造商A123系统公司,先行向其提供了2500万美元的初始信用额度,但美国政府以不能将政府资金和敏感技术转移到中国为由进行阻碍,导致万向此次收购前景暗淡,初始投入难以获得回报。

网站首页 | PMI指数 | 物流信息 | 物流科技 | 生产资料 | 钢铁信息 | 能源信息 | 汽车信息 | 中心介绍 | 要闻 | 图片 | 综合物流 | 现代物流 | 视频中心 | 后台登录

Copyright© 中国物流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西大街46号

联系我们 电话:010-65133322-6405 信箱:tjp@clic.org.cn QQ群 534151542 京ICP备170490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