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 正文

蔡进:转变生产方式 遏制产能过快增长

发布时间: 2013-05-16 09:40:52   作者:中国冶金报   来源: 本站原创  

日前,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蔡进接受《中国冶金报》记者专访。他表示,从当前市场来看,供需矛盾主要源于产能释放较快。当前投资增长态势较好,市场需求具有一定基础,但由于产能过剩矛盾突出,市场新增需求很快被释放的产能所稀释。产能释放领先需求增长,值得企业关注。

产能过剩是市场的实质性矛盾

蔡进认为,第一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可以总结为“稳”、“降”、“弱”三个字。

“稳”表现在经济总体增长平稳运行。今年第一季度GDP增长7.7%,比去年第二季度7.6%、第三季度7.4%要稍高,也高于今年7.5%的预期目标。从总体上来看,经济运行在7.4%~7.9%的区间内,属于平稳增长。第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为58092亿元(不含农户),同比增长20.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为20.7%,增速与去年同期持平,比去年全年加快0.3个百分点。同时,企业生产经营活力提升开始具有普遍性。大型企业PMI指数连续7个月保持在50%以上,最近5个月在51%以上保持稳定,波动较小;中型企业显露起色,其PMI指数回升到50.3%,8个月以来首次回升到50%以上。

“降”主要表现在市场价格小幅下降。3月份,制造业PMI中购进价格指数回落4.9个百分点。1月~3月份生产资料市场价格环比由升转降,累计平均价格同比下降4.48%。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也大幅回落,不仅是生产资料价格也包括工业品价格。蔡进指出,市场回落、价格回落,会减轻通胀压力,宏观紧缩的措施将适当调整。

“弱”主要表现在增长力度偏弱。3月份市场虽有所增长,但增长力度比往年相比有所偏弱;价格小幅下滑,反映出市场增长基础不够巩固,供需不平衡,但并不能把这个矛盾的主要方面都归结于需求不足。产能过剩才是当前市场运行的实质性矛盾,今后产能过剩或将成为一个常态。“从市场角度来看是产能释放过度、过快,而不仅仅是产能过剩的问题。”蔡进表示。

产能释放领先需求增长值得关注

蔡进指出,目前经济运行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值得钢铁企业思考。

首先,经济运行成本偏高。从宏观层面看,经济运行的物流成本偏高。在物流业务增长明显回落、增速降到10%以内的情况下,物流费用增速仍保持在10%以上。从微观层面看,企业经营成本增长快。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数据显示,1月~2月份,重点生产资料流通企业营业成本同比增长12.7%,继续高于营业收入增长;物流业景气指数中主营业务成本指数平均值为60.2%,远高于主营业务利润指数。

其次,受高成本制约,企业经营效益未见明显改善。1月~2月份,重点生产资料流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15.0%;物流企业主营业务利润指数平均为47%,处在收缩区间,而主营业务成本指数平均为60.2%,高成本、低利润形成鲜明对比。

再其次,产能释放过快,超过了市场的承受能力,供过于求矛盾较为突出。制造业产成品库存指数改变了持续8个月50%以下低位运行的局面,再次回升到50%以上,反映出与需求回升相比,产能释放更快。1月~2月份,30种主要生产资料品种供需差率为3.3%,比去年末增大0.7个百分点。

第二季度政策或偏向稳增长

对于第二季度的国内经济走势,蔡进指出,第二季度经济仍具有企稳运行的基础和条件。

一是国内投资有所企稳。新订单指数连续6个月保持在50%以上。今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第一季度增速达到20.9%,比去年全年提高0.6个百分点,是11个月以来首次回升到21%以上。3月份,建筑业的商务活动指数回升至62.5%,创出自去年3月份以来的新高。项目建设、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回暖,而且越来越被看好,为钢铁行业树立了一定的信心。

二是外部环境整体势头发展向好。外部环境虽然仍具有不确定性,但3月份,全球制造业PMI为51.2%,连续4个月运行在50%以上。第一季度,全球制造业PMI均值达到51.2%,比去年第四季度提高1.7个百分点。特别是美国和新兴市场体国家整体发展势头较好。

三是价格走势预计基本平稳,没有较大上涨压力。蔡进预计,第二季度价格走势基本平稳,没有较大上涨压力,将为稳增长留出一定空间;第二季度生产资料市场价格环比可能呈现稳中略升走势,但与去年同期相比依然下降。当前物价上涨压力有所缓解,为稳增长留出的空间只能说是相对宽松。

蔡进指出,4月份生产资料价格不会有大的上升,上半年生产资料价格都不大可能涨得起来。在这样的价格环境下,宏观调控政策在稳增长和控通胀之间会更加偏向于稳增长。

生产要向精细化方向发展

目前,大家对于经济运行的看法已经开始发生变化,不管从企业、行业、政府的宏观调控部门来看,眼光都越来越长远,看问题的深度越来越趋于深层,而不是仅仅看经济增长的规模扩张和经济增长的速度。5年之前,企业所反映的问题都是资金紧张、资源紧张,到了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反映的问题就是需求不足。这显示出,在这两个阶段,企业都是靠外围的环境变化来决策自己的经营活动。但是从去年开始,企业反映的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管是钢铁生产企业还是贸易企业都开始找准自身的实际问题,找准问题的关键点,去创新挖潜增效,形成自己的竞争力。从这个角度讲,中国经济的转型过程,真正开始深入人心。

“下一步钢铁市场能不能稳得住,或者有所回升,就在于钢铁行业能不能控制产能。”蔡进表示。目前,还缺乏一种在产能过剩条件下实现供需平衡的运行机制,原因就在于整个社会经济环境的观念、方式、管理行为,还是停留在过去短缺经济的经营方式上。从这个角度来讲,要解决成本过高、产能过剩的问题,其根本在于转变生产方式,由过去的批量化方式向精细化方式转变。


(中国冶金报)

网站首页 | PMI指数 | 物流信息 | 物流科技 | 生产资料 | 钢铁信息 | 能源信息 | 汽车信息 | 中心介绍 | 要闻 | 图片 | 综合物流 | 现代物流 | 视频中心 | 后台登录

Copyright© 中国物流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西大街46号

联系我们 电话:010-65133322-6405 信箱:tjp@clic.org.cn QQ群 534151542 京ICP备170490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