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 正文

国家发改委汪鸣:如何让物流像制造业一样撑起一个城市?

发布时间: 2016-12-14 14:00:25   作者:发改委网站   来源: 本站原创  

  12月1日至2日,2016博鳌国际物流论坛(以下简称“论坛”)在博鳌亚洲论坛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在12月1日的城市峰会上,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所长汪鸣发表了题为《城市物流资源聚集探讨》的精彩演讲。

  以下为汪鸣所长演讲全文:

  大家下午好!今天这个题目是之前和会务组在沟通过程中,我觉得利用博鳌这个论坛谈起来比较有意义的话题,所以跟大家分享一下近年来一些前沿理论上的问题,当然更是实践上面的一些问题。

  物流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大家都知道,城市是我们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我们在过去的30多年中承载了什么?承载更多的是制造业。从上午的会议一直到现在,大家反复在谈物流这个词,物流能不能成为城市在下一轮发展中重要的承载内容呢?确实,城市可以成为物流的载体,而物流可以成为下一轮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

  但是,物流能不能像制造业那样把一个城市撑起来呢?这个问题我觉得可能在座的很多市长想过,也有可能没有想过,只是觉得国家重视物流,并给了物流业很高的产业地位。因为现在物流是属于国家战略了,给这么高的产业地位发展物流,自然让大家觉得物流是一个很有做头的产业,是一个能为城市发展带来机会的产业。

  物流业是一个与制造业、农业、商贸伴身的产业,如果没有制造业、农业、商贸服务业,那么物流业实际上也不存在了。所以在这么一个逻辑下,物流要成为撑起下一轮成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它必须有前提。这个前提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说:

  第一层面是城市没有现实的物流需求,但是可以通过为国际、国内提供物流组织服务来发展物流产业。

  第二层面是城市自己有制造业、农业、商贸服务业,可以通过供应链的延伸,供应链服务体系的构建来聚集物流资源,发展物流产业。这两种路径在当前国家战略背景条件下,哪一种更现实呢?或者说哪一种更符合国家战略要求呢?这个是我们讨论城市发展物流业时必须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但是两个前提之外的另外一个概念是,如果你既不为别人服务,也不去通过延伸自身的制造业、商贸业的产业链来提升物流服务的话,一般意义上城市谈物流业发展是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的,因为你既不给别人提供服务,自己的制造业又处在很落后的水平,却又想把物流业打造成为城市的支柱产业。

  所以,我个人觉得,我们必须要找到城市发展物流业的扩张路径。这个扩张路径就是聚集区域物流资源或延伸制造业、商贸服务业的供应链服务资源,或者是这两种途径并行,通过两种路径来共同推进城市聚集物流资源来发展物流产业,使物流产业成为城市重要的扩张来源。

  集聚资源 扩张路径

  实际上,我们城市发展物流业通过聚集资源就有了三个大的路径:第一,是聚集区域服务物流要素发展物流产业。第二,延伸既有产业的产业链,构建供应链服务体系发展物流产业;第三,就是前两者综合起来。

  每个城市都是这样,因为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就是经济流。上午,黄有方校长谈到了“四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还有商流,一共四大流。分析四大流大家可以发现,它们有一个特点:往往在一个城市,如果聚集的话,不需要建造实物形态。电子商务是典型的不需要通过实物形态,在某一点聚集发展经济的一种形式,大家把这种非实物形态叫做虚拟经济。但是我觉得虚拟经济又不能完全涵盖其含义,所以想了经济流一词来概括。

  其实远远不止上述“四流”,还有人才流,还有各种各样的可以通过信息渠道,通过资金渠道在某一个点上进行聚集的。比方说我们今天开会的海南,它通过人才流的聚集可以整合资金流、贸易流,甚至整合跟资金贸易有关的结算流。所以,流的聚集或者说通过流的发掘、组织来发展经济,现在已经成为了我们非常重要的一种形态了。

  如果说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于城市有什么影响的话,实际上就是电子商务这种把产供销有机整合起来的业态,可以在一个城市上面进行承载。这种承载像杭州承载着阿里是一样的,货并不需要运到杭州,也不需要杭州生产,但是阿里的平台上就组织了数万亿的交易,而这数万亿的交易分散全国,分散在国际上来进行物流的组织、商流的组织、资金流结算的组织。

  当然,还有一个在这个过程当中形成的大数据流、云计算流等等,这些都属于经济流的范畴。

  所以,我觉得,这种具有虚拟特征又具有空间依托特定的企业平台或者业态,来进行聚集的这种模式,在城市的发展当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要素。如果城市在聚集这些流的要素过程中形成了平台化的模式,形成了网络化的组织模式,那么这个城市其实可以不用占太多的土地,不需要实物要素依然可以发展经济,这个就是我说的经济流支撑下的枢纽经济的概念。

  枢纽经济 城市发展的全新路径

  枢纽经济是我们聚集各种流来寻求未来城市扩张发展的一种全新的路径。如今,国家也开始强调并规定在特定的空间,特别是城市要进行实物性产业资源的布局,可以通过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通过产业链上的合作和联系来发展产业。

  “一带一路”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这三个足以影响未来10年到20年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里有一个共同的关键词: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培育在手段上面我们用的是区域和产业的双联动,就是通过区域联动、产业联动来构建这种集群。

  这个里面表达的意思实际上就是,要找到在国际上对各种流具有组织功能的城市来扮演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角色,像上海提出的航运中心、金融中心,其实这些中心都属于聚集经济流发展经济、聚集经济的模式,所以我叫做枢纽型经济形态。

  上半年,我们在商丘做了这个方面的规划,当然这个词本身都是新词,怎么样聚集跟做这个,其实有很多的理论问题、实践问题需要解决。其中有一个最主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要解决的就是政府管理的手段。

  管理的方式和内容,与我们过去通过土地资源招商引资布局实体经济的产业操作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这种流形态的经济怎么样聚集,实际上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比如,海南提出来要成为中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很重要的枢纽节点,但这个枢纽节点绝对不意味着把生产放在海南来做。因为如果生产方面在海南做,我们空气良好、环境优美,在中国几乎独一无二的生态系统就会被彻底破坏。

  但是,不把产业放到海南岛上进行商贸组织,那物流组织该怎么做呢?这个我觉得对于海南省,对于海南省主导物流业发展的部门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但是,流的聚集发展枢纽经济,实际上是当前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一个特征,也是一个趋势和方向,我们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第二个方面,我们说发展流并不等于不要实体经济,对于很多城市的相关产业具有国际优势竞争力的城市,我们要做得工作就是为这些产业配上区域辐射能力。这个区域包括城市,也包括国内、国际,在三个层次上能够进行有效的辐射供应链服务系统。

  供应链的服务系统里重要的一点就是多省联运服务,今年我们发改委立了两个重要的问题研究多省联运,研究的结论是我们不能把多省联运的发展重心放在运输怎样衔接、怎样建设来衔接两种运输方式跟两种以上的运输方式上,应放在提单跟结算环节。大家知道,我国上一轮经济发展当中我们最大的成就是外向型产业发展出口。

  发展出口过程中,我们是怎样操作的?我们90%以上的贸易是通过FOB条款实现的,就是离岸价格条款,就是我们的货装集装箱、吊装船上我们可以结算了,这个是我们国家做外向型经济的一个重要的总结。

  现在来看,如果我们签FOB条款,一直到对方的货架结算是不是更好?这样,我们不仅有效地延长了价值链,且拉长了产业链,更重要的是我们通过这种供应链服务系统的构建,有效地提升了中国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和国际价值。

  城市物流资源的聚集方向

  通过今年的重点课题研究,我们认为,要构建由中国主导的贸易方式、物流方式供应链构建方式和人民币结算方式,这样我们才有可能真正的实现产业走出去、经济走出去和引领国际经济的发展,制造业、农业、商贸服务业延伸这种产业链这个业务其实一点也不比某个城市承载各种流发展聚集经济来得轻松和简单。

  所以,一句话,当前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未来我们的产业发展,实际上都要向着枢纽经济这个方向去演进,只是说在国际、国内这个枢纽平台当中要用聚集流的方式来完成聚集过程,还是用延伸产业链构建供应链体系的方式来进行聚集,还是两者兼有,这些实际上都是我们未来经济发展尤其是城市经济发展当中需要很好研究的问题。

  好在有关城市在已经聚集的层面上做了一些探索实践,比如说临沂商贸聚集的实践,成都利用中欧班列、利用国际航空物流对于相关产业的聚集,还有相关产业链的延伸。

  我觉得,像这些经验在中国都是值得复制和推广的。反而,自贸区在这方面还有一点点在“黑暗”中摸索的味道。其实,自贸区实现四流甚至加上数据流、云计算流共同聚集的形态,才能使自贸区迎来曙光,否则自贸区又成了我们变相的保税区的翻版。

  所以,经济的发展、供应链延伸的发展,共同构成了城市物流资源的聚集方向。只有沿着这样的聚集方向,我们才有可能在未来一轮的经济发展当中真正实现发展模式的彻底改变,真正实现由模式带动的结构转变,真正实现由结构转变带动整个中国经济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当中占据有利的竞争地位,这样我觉得我们城市经济的发展才能够在这一轮推动供给侧结构性的改革当中完成国家战略的使命。

  谢谢大家!

网站首页 | PMI指数 | 物流信息 | 物流科技 | 生产资料 | 钢铁信息 | 能源信息 | 汽车信息 | 中心介绍 | 要闻 | 图片 | 综合物流 | 现代物流 | 视频中心 | 后台登录

Copyright© 中国物流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西大街46号

联系我们 电话:010-65133322-6405 信箱:tjp@clic.org.cn QQ群 534151542 京ICP备170490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