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I显示上半年经济已经筑底
PMI显示上半年经济已经筑底
下半年可望加快回升
6月份中国制造业PMI总体呈现稳中有升。6月份,CFLP中国制造业PMI为53.2%,比上月微升0.1个百分点。从分项指数来看,同上月相比,新订单指数、积压订单指数、产成品库存指数、采购量指数和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有所下降,其余各指数均不同程度上升,尤以新出口订单指数、原材料库存指数和购进价格指数上升较多,超过1个百分点,其中购进价格指数升幅达到4.7个百分点。
结合前几个月的数据来看,今年上半年,我国制造业PMI指数表现良好,一改去年下半年低位徘徊局面,呈现持续攀升,并在50%以上趋于稳定。
众所周知,我国自2005年开始发布中国制造业PMI指数以来,其一直保持在50%以上,直到2008年7月回落至48.4%,首次跌落50%关口,初现经济减速信号,尽管去年9月份曾一度回升至51.2%的水平,但很快拉回50%以内,至11月份跌至谷底38.8%, 12月虽有所回升,但依然未改50%以下低位运行局面。
进入今年以来,PMI指数加快回升,一季度环比平均增幅接近3个百分点,在这样较为迅猛的升势下, 3月份PMI再度跃上50%关口。二季度PMI指数升势减弱、在53%附近企稳。至6月份,我国制造业PMI指数已连续四个月保持在50%以上。总的来看,今年上半年PMI指数回升明显,整体水平虽然仍低于去年同期,但已经高过去年下半年。比如,今年上半年PMI、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平均值分别为53.2%、56.7%和56.2%,分别高于去年下半年平均水平5.7、9.2和10.6个百分点。从分项指数来看,目前只有积压订单指数、产成品库存指数、进口指数和原材料库存指数低于50%,其余各指数均在50%以上,尤其是以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和购进价格指数为最高,均超过55%。
从PMI来看,中国经济已经出现了可喜变化:
一是地区PMI指数来看,东、中、西部地区呈现齐头并进良好局面。我国中、西部地区PMI指数率先回升,东部地区回升略显滞后,但回升势头较为稳健, PMI指数已连续四月保持在50%以上,并且从最近三月来看,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
二是从行业PMI指数来看, 20个制造业行业呈现较为普遍的复苏势头。从最近三月来看,已有大约15个行业PMI指数持续保持在50%以上。特别是列入国家产业调整和振兴发展规划的行业,如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等PMI指数今年以来在各行业中遥遥领先。
三是从新出口订单指数来看,形势呈转好迹象。自去年12月份以来,新出口订单指数已连续七个月回升,最近两月突破50%临界线。分行业来看,最近两月,20个行业中已有将近10个行业突破50%临界线,部分行业,如机电行业新出口订单指数回升尤为明显,已上升到60%左右。
来自ISM(美国供应管理协会)
随着外部环境趋于改善,再加上有国家一系列稳定出口的政策措施作为支撑,预计下半年出口将止跌企稳,甚或转向缓慢回升。
四是从PMI趋势分析来看,宏观经济非正常波动目前已经平滑,今后发展将回归正常趋势。我们对PMI历史数据做了深入分析和研究,为了剔除不规则性因素影响,观察长期发展趋势,我们对2005年1月至今年6月份的PMI数据做了简单平滑,得到PMI平均值为53.2%,从5月和6月的PMI数据来看,分别为53.1%和53.2%,非常接近长期趋势值。这表明,我国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出台的一系列刺激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已经发挥成效,宏观经济非正常波动目前已经熨平,今后发展将回归正常趋势。
从PMI表现来看,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已经完成筑底过程,回升的基础得到夯实,下半年可望发力由稳转升,预计三、四季度GDP增速可望达到8%以上。
从PMI来看,当前经济发展中要关注如下两方面的问题:
一是原材料价格上涨压力增加,通胀预期加重。从反映原材料价格升降变化趋势的购进价格指数来看,该指数已经连续七个月上升,自今年4月份以来跃上50%临界线,并且继续攀升,6月份达到57.8%。分行业来看,20个行业中,最近几个月,有15个行业高于50%,部分行业已达到60%以上。
购进价格指数保持上扬,一方面反映出企业开工率上升,对原材料的需求增加,是经济回暖的一个信号;另一方面,在当前全球流动性充裕、经济复苏预期上升和美元贬值背景下,上游原材料价格过快上涨又可能导致价格体系扭曲,加重通胀预期。从这些情况来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原材料价格上涨压力增加。原材料价格上涨,一方面使经济发展成本增加,影响企业效益,增加企业经营困难;另一方面也会加剧市场的波动。面对这种情况,宏观调控政策要注意保持物价稳定,防止价格过快增长,增加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
二是生产恢复增长较快,有可能出现“再库存”化现象。自今年3月份以来,我国制造业呈加快恢复增长,生产指数一直保持在56%以上较高水平,而新订单指数虽已回升,但基本保持在53%上下波动,生产指数高于新订单指数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左右,这说明生产恢复增长相对需求明显超前。目前20个行业中,有17个行业达到50%以上,部分行业达到60%以上。在生产加快增长的形势下,有可能出现“再库存化”现象,成为市场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导致价格剧烈波动干扰经济发展。
随着经济发展形势由去年下半年的收缩转向稳定向好,并可能加快回升,我们认为下半年,中国经济政策应从激进的刺激计划转向长期、温和的刺激,逐步向常态回归。自去年下半年以来,为抵御金融危机的冲击,刺激我国经济发展,国家在半年左右的时间内相继出台了4万亿投资、十大产业振兴和区域振兴政策,政策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如此猛烈的刺激计划,虽然对拉动经济收效较快,但也有许多负面效应,比如增加财政负担、提升通胀预期、加剧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以及增加金融机构信贷风险等等。
我们认为,当前中国经济已开始企稳回升,但是复苏的基础仍显脆弱。因此下半年仍必要继续保持适度的经济刺激政策,以此托住经济增长,但各种政策措施重在落实,目前已经出台的政策措施力度已经很大,真正落实需要时间消化,在这种情况下不宜出台较为猛烈的措施,政策取向宜逐渐趋稳、向常态回复,要着力于一些长远的措施,调整结构,逐渐改变现有的增长模式。据此,我们预计下半年将继续维持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不变,同时将保持一定的灵活性,根据形势变化有可能适度微调。